1.综合题- (共7题)
1.
任务一:归纳概括
材料:

(1)总结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民族大融合的三个高峰时期。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中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只填选项符号)
①世袭制的推行②各族间的长期交往③统治阶级的改革④设立管理机构⑤实行“和亲”政策⑥少数民族的内迁⑦海外贸易频繁⑧确立“册封”制度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任务二:思考感悟
(3)你对民族关系有何看法?
材料:

(1)总结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民族大融合的三个高峰时期。
(2)民族融合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材料中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只填选项符号)
①世袭制的推行②各族间的长期交往③统治阶级的改革④设立管理机构⑤实行“和亲”政策⑥少数民族的内迁⑦海外贸易频繁⑧确立“册封”制度⑨民族政权间的战争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任务二:思考感悟
(3)你对民族关系有何看法?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世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世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哪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什么现象?
(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
(5)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世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世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哪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什么现象?
(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
(5)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的技术条件是什么?
3.
材料一: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县制。
材料二

材料三: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材料四:罢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四则材料在地方上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列举材料四中以外的君权强化的措施?
(3)在材料三中,山西省在当时属于哪一机构管辖?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皇权和相权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

材料三: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材料四:罢中书省,废除宰相制,使朝廷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四则材料在地方上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列举材料四中以外的君权强化的措施?
(3)在材料三中,山西省在当时属于哪一机构管辖?
(4)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皇权和相权有什么变化?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图)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从材料一图中,你可以归纳出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信息?这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3)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4)总结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的外交特点。
(5)列举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图)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请回答:(1)从材料一图中,你可以归纳出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信息?这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3)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4)总结明朝中期以前中国的外交特点。
(5)列举14世纪到19世纪以来,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5.
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请同学们就我国古代民族关系这一主题进行探究。
材料 大约距今(2019年)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
(2)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材料 大约距今(2019年)5000~3000年间,黄河中下游出现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族,……民族,融合不断在进行,……经秦汉四百年的发展,华夏族成为统一的民族,中国也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戴逸《中国民族边疆史研究》
任务:知识梳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什么?中国逐渐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一历史时期?
(2)元朝时我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新高潮,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6.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清两朝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请回答:
(1)与材料一、二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2)列举一例和材料一、二类似的历史事件。
(3)材料一、二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明清两朝在西藏设立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5)请你写出清朝对新疆、台湾设置什么机构加强管理?
(6)你认为明清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清两朝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请回答:
(1)与材料一、二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2)列举一例和材料一、二类似的历史事件。
(3)材料一、二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明清两朝在西藏设立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5)请你写出清朝对新疆、台湾设置什么机构加强管理?
(6)你认为明清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2.选择题- (共18题)
8.
下列能够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是
A.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
B.宋朝初年,南北方人口的比例是2:1 |
C.“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
12.
根据下列一组历史图片的内容选出最恰当的主题是
![]() | ![]() | ![]() | ![]() |
步辇图 | 元疆域图 | 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 |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A.中原政权历来重视加强与藏族的关系 |
B.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具有向心力 |
C.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与巩固 |
D.中央政权平定边疆地区分裂势力 |
17.
元朝以前,就有许多汾州人、并州人迁至今新疆地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劳动生活.这说明
A. 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
B. 蒙古族、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友善
C. 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
D. 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
A. 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
B. 蒙古族、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友善
C. 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
D. 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
18.
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教派、一个赫赫有名的人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他说的 “这三种东两”分别是①地动仪 ②印刷术 ③造纸术 ④火药 ⑤指南针
A. ②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A. ②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1.
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下列对其介绍正确的是
A.景德镇兴起于南宋 |
B.哥窑是景德镇的名窑,它烧制的冰裂纹瓷器最有名 |
C.明清时期景德镇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
D.唐三彩是景德镇的独特发明 |
23.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被称为“落日的辉煌”,造成这种“落日”局面的诸多原因不包括
A.统治者对外紧闭国门,对内重农抑商 |
B.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开始遭到破坏 |
C.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阻滞科技发展 |
D.西方国家逐步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 |
3.填空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7道)
选择题:(18道)
填空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9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