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表题- (共1题)
(制度保障)在探究活动中,有同学根据政治生活所学知识,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关制度绘成下图。

(1)阅读上图,概述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有哪些制度保障。
(政府实践)决策承办单位应当根据重大行政决策对公众影响范围和程度,采取便于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决策承办单位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报刊、电视等便于社会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有关问题、方案和说明等材料,明确社会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期限。——《淮安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
(2)结合材料,说明这一规定对政府决策有什么意义?(公民参与)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是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条件。
(3)运用所学知识,从公民意识角度说明公民应该怎样有序参与政治生活。2.开放性试题- (共2题)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某校高一(1)班同学对此非常关注,他们围绕该法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完成探究问题。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中国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法治的时代。据全国人大统计,2008年以来,共有全国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议案27件、建议29件。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内容上看,《慈善法》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从而为爱心保驾护航。对于骗捐、诈捐,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该法设立专章对信息公开立规矩,要求慈善组织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细化民政部门的监管职责,提倡行业监督的同时鼓励社会监督,把慈善行为纳入法律的范畴,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慈善法》开门立法的依据。(2)《慈善法》的立法过程中,为什么要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
(3)结合材料,请你就如何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从公民和政府的角度,各提两条建议。
材料一 互联网在引领传统产业巨大变革,大幅扩展我们生活空间的同时,也被各种广告和信息充斥其中。这些广告和信息,用诱惑的文字和图片,一轮轮轰炸网民的自制力,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政府必须从源头上下功夫,大力整治非法传播谣言的商业网站和个人,从而更好地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广大网民在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中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材料二 据中国网信网报道,去年春节以来,国家网信办持续重拳出击,两次依法查处网上违法违规行为,集中清理虚假欺诈等违法违规信息,要求有关网站依法处置涉及群众日常生活、交通出行、食品安全、公共政策等谣言2000余条。有关网站对580余个违法违规公众账号和一批误导公众、影响恶劣的网络大V账号予以关闭、暂停更新。公民言论有自由,但上网要理性。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行使监督权?
(2)公民就网络环境的净化问题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意义?
(3)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怎样才能做一个理性网民?
3.材料分析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图表题:(1道)
开放性试题:(2道)
材料分析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