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人民日报》刊文指出,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许多人往往把乡镇人大看成是当地镇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是给政府打下手。在有的人大代表看来,到乡镇人大工作就等于退到了“二线”,只需开会时举举手、提提意见。其实,乡镇人大工作是“一线”,它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将大量萌生于基层的社会矛盾就地化解。
2015年某市按照中央要求,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法治示范村建设工作。该市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促法治示范建设,让村民参与法治建设,实现了建设一个,示范一片的目的,走出了一条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全新路径。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人大和民主管理的知识,分别说明“乡镇人大工作是‘一线’、“让广大村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理由。
2015年某市按照中央要求,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法治示范村建设工作。该市以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促法治示范建设,让村民参与法治建设,实现了建设一个,示范一片的目的,走出了一条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全新路径。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人大和民主管理的知识,分别说明“乡镇人大工作是‘一线’、“让广大村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理由。
2.单选题- (共9题)
2.
“政社互动”全称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某镇14个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负责人分别与镇长签订“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基层政府工作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经费保障和违约责任:今后凡村(居)自治事务,放手由其自主管理;凡政府部门行政事务,不得随意转嫁;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双向评估”机制,逐步引入社会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对双方履职履约进行跟踪问效。由此可见,“政社互动”能够
A.创新民主管理的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 |
B.创造条件更大程度上方便群众自治组织行使国家权力 |
C.扩大村(居)民的政治权利,保障了群众切身利益 |
D.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了村级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的发展 |
3.
《立法法》迎来颁布施行14年后的首次修改,修正案草案提出赋予所有设区的地级市立法权——拟将过去49个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权扩大至全部282个设区的市,这些设区的市可就城市管理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权扩容
①可以强化全国人大对地方政府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其权力滥用
②体现了区域差异和特殊性,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③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证
①可以强化全国人大对地方政府的制约和监督,防止其权力滥用
②体现了区域差异和特殊性,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③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④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证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4.
对公众而言,只有理性参与公共事务,才能培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公共精神,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演练;对政府而言,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多渠道吸纳公众参与,才能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同时尊重民意也是公共权力最好的民主素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尊重民意是保证决策科学的唯一途径
②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彰显民主的真实性
③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才是理性参与
④推进民主政治必须倡导公民公共精神
①尊重民意是保证决策科学的唯一途径
②制度化的公众参与彰显民主的真实性
③政府引导下的公众参与才是理性参与
④推进民主政治必须倡导公民公共精神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5.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这意味着
①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②法律要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公民要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①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
②法律要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④公民要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6.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公开征求意见——“二审”——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最后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三审”。此过程表明
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决定权
③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 | B. ②④ | C. ①③ | D.③④ |
7.
(题文)“城中村”和“村中城”现象,都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也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请你就进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向有关决策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可选择的途径和理由是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为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②信访制度,因为其是公民行使批评权、建议权的重要途径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因为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决策的前提
④社会听证制度,因为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因为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②信访制度,因为其是公民行使批评权、建议权的重要途径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因为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决策的前提
④社会听证制度,因为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8.
“中国护照关键时刻能带我们回家!”利比亚战乱、也门危机、尼泊尔地震,我国政府反应快速,在第一时间派出飞机、舰艇迅速撤离滞留公民和侨胞,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力量和温暖。这表明( )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③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④在国际法上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③自卫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④在国际法上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9.
社会学家指出,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变为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从网络上积极“围观”、坚定互动,到现实中参与监督,促进公开;从草根慈善、社会组织,到共享共建、志愿精神,“积极公民”的形象在10年间逐渐清晰。这体现了在我国
①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
②政府与公民共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
③公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日益增强
④公民自觉行使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权利
①公民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
②政府与公民共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
③公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日益增强
④公民自觉行使维护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权利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