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福建宁德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34334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图表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围绕“如何实现收入倍增”问题,网上网友的两个帖子(见表格)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
(1)针对网友的观点,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别跟帖分析。(8分)
帖一:网友“云淡淡”:经济发展了,居民收入自然也就上去了。
跟帖(5分):
帖二:网友“冻土”:他的年收入100万元,我的年收入2万元,人均年收入51万元。几年后他的年收入202万,我的年收入还是2万,人均年收入102万,我的人均收入不是“倍增”而是“被增”了。
跟帖(3分):
 
跟帖一:   
跟帖二:   
材料二: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
(2)结合材料二,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3)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的市民化。(8分)
材料四:2013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以人为核心,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
(4)结合材料,说明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方法论依据。(10分)

2.单选题(共4题)

2.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天看来,孔子的观点仍有其合理性和严谨性。该观点
①认识到了公平是效率的重要保证,完全合理 
②忽视了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缺乏严谨性 
③主张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具有一定合理性 
④强调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毫无借鉴价值可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
我国政府肩负着宏观调控的重任,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经常会打出“组合拳”。下列政策、措施最有可能成为“组合拳”的是()
A.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提高存贷款利率
B.紧缩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提高存贷款利率
C.减少国债发行规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D.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存贷款利率
4.
“克强经济学”是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的一个经济学新名词,以此指代***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巴克莱认为“克强经济学”有三大关键词,即强化市场、放松管制、保障供给。按照这一理解,下列措施中符合“克强经济学”的有
①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②强化投资型政府角色,刺激经济增长
③推进结构性减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④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和控制力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5.
欧盟境内首个中国贸易合作区“葡萄牙——中国经贸合作区”的正式设立,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集群迈出国门。这表明我国
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
②不断开拓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③坚持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
④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规避对外开放的风险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6.

先说说哪里错了,再改正:

  改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图表题:(1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