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2 2.1基因的分离定律练习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28163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5

1.非选择题(共5题)

1.
并指I型是一种人类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导致个体发病的基因为显性基因。已知一名女患者的父母、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患者,祖母和外祖母表型正常。(显性基因用S表示,隐性基因用s表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女患者及其父母的所有可能基因型。女患者的为     ,父亲的为 ,母亲的为  。
 (2)如果该女患者与并指I型男患者结婚,其后代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  
 (3)如果该女患者后代表型正常,女患者的基因型为   。
2.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3.
人的耳朵有的有耳垂,有的无耳垂。某医学小组调查了人群中有耳垂性状和无耳垂性状的遗传情况,统计情况如下表: ( 控制耳垂的基因用 A 、 a 表示 )

请分析回答:
(1) 根据上表中第 ______ 组的调查结果可以判断出该性状的显隐性,显性性状是 ______ ,隐性性状是 ________ 。
(2) 假如人类耳垂的性状遗传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那么耳垂遗传可以有几种婚配方式 ? 第二组家庭中父亲如果有耳垂,其基因型是什么 ?
(3) 在第一组的抽样家庭中,双亲的基因型组合方式可能是什么 ?
4.
根据基因分离规律,可以知道 F1表现显性性状, 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约为 3 :1 。但是这一分离比的实现是有一定条件的。请分析:
(1) 杂交的两个亲本,必须是 ___________ 。
(2) 相对基因的显性作用必须是 ___________ 。
(3) 杂种 F1产生的两种配子必须是 ___________ 。
(4)F1自交时,雌雄配子彼此结合必须是 ___________ 。
5.
家兔的黑毛与褐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 4 只家兔甲、乙、丙、丁,其中甲和乙为雌兔,丙和丁为雄兔。甲、乙、丙均为黑毛,丁兔为褐毛。已知甲和丁交配的后代全部为黑毛兔,乙和丁交配的后代中有褐毛兔。
(1) 选择下列哪组交配实验判断显隐性最好 (   )
A.甲和丁交配B.乙和丁交配C.甲和丙交配D.乙和丙交配
(2) 通过判断, _______ 为显性性状, _______ 为隐性性状。
(3) 若黑色与褐色这一相对性状用 B 和 b 表示,则甲、乙、丁这三只兔的基因型分别为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4) 如何鉴别丙兔的基因型是纯合还是杂合 ? _________ 。

2.单选题(共13题)

6.
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狗的卷毛和长毛B.猫的黑色与白色
C.豌豆花的红与白D.小麦的有芒与无芒
7.
某种高等植物的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A.雌配子:雄配子=1:1
B.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C.雌配子:雄配子=1:3
D.含A遗传因子的雌配子:含a遗传因子的雄配子=1:1
8.
某一家系中,已知双亲表现正常,儿子甲是白化病,儿子乙正常。当乙与表现型正常但属杂合体的女性丙结婚后,乙与丙所生子女患病的几率是 ( )
A.2/3 B.1/4C.1/3 D.1/6
9.
一杂合高茎豌豆自花传粉得到 6 粒种子,前 5 粒种下后均长成高茎。第 6 粒种下后也长成高茎的可能性为()
A.0B.3/4C.1/4D.1
10.
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与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交配属于 (  )
A.杂交B.自交C.测交D.无法判断
11.
云南昆明动物研究所在野生猕猴中发现了一只极为罕见的白色雄性猕猴。为了尽快利用这只白猴繁殖成一种白色的猕猴群,下列设计方案中,那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A.让其与多只常色猕猴交配,以利从 F1中选出白色猕猴
B.让其与多只常色猕猴交配,再让 F1中雌猴与常色猕猴亲本交配
C.让其与多只常色猕猴交配,再让 F1中雌猴与白色猕猴亲本交配
D.让其与多只常色猕猴交配,再让 F1中雌、雄猴近亲交配
12.
基因的遗传规律是指 (    )
A.受精作用时基因的传递规律B.产生配子时基因的传递规律
C.细胞有丝分裂时基因的传递规律D.染色体复制时基因的传递规律
13.
已知小麦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该小麦杂合体进行测交,所结种子的种皮、胚乳和子叶的基因型依次是()
A、DD、Ddd、dd B 、dd、Dd、dd
C、Dd、DDd或ddd、Dd或dd D、Dd、DDd、dd
14.
若一对杂合黑豚鼠杂交,一胎生出4只豚鼠则出现3黑:1白的可能性为(  )
A.3/4B.27/64C.27/256D.100%
15.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是纯种的原因是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B.豌豆先开花后授粉
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D.豌豆是异花传粉的植物
16.
被称为“遗传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B.摩尔根
C.萨顿D.道尔顿
17.
基因型为Dd 的个体产生 D、d 两种配子且比例为 l :l 的主要原因是 (   )
A.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B.等位基因相对独立
C.等位基因随配子传递给后代D.等位基因的分离
18.
基因型为 Bb 的水稻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基因型为 bb 的个体占群体总数的()
A.1/16B.2/ 16C.4/16D.7/16

3.选择题(共13题)

19.化学兴趣小组对“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实验探究】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收集等体积CO2所需的时间及溶液温度变化(各盐酸浓度、大理石面积和重量都相同)

如下表:

温度/℃

需要的时间/s

温度的变化/℃

15

145

+1

20

105

+1

25

73

+3

30

51

+3

35

30

+4

20.化学兴趣小组对“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实验探究】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收集等体积CO2所需的时间及溶液温度变化(各盐酸浓度、大理石面积和重量都相同)

如下表:

温度/℃

需要的时间/s

温度的变化/℃

15

145

+1

20

105

+1

25

73

+3

30

51

+3

35

30

+4

21.小金为了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去) 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设计如表所示:


实验1

实验2

MnO2的质量/克

0.5

0.5

5%的H2O2的体积/毫升

40

待填

水浴温度/℃

20

80

22.小金为了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去) 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设计如表所示:


实验1

实验2

MnO2的质量/克

0.5

0.5

5%的H2O2的体积/毫升

40

待填

水浴温度/℃

20

80

23.下面的排序不正确的是(   )
24.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
25.课堂上同学们利用甲图所示装置做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如乙图,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图中的铁架台均已略去)请回答:

26.课堂上同学们利用甲图所示装置做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如乙图,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图中的铁架台均已略去)请回答:

27.课堂上同学们利用甲图所示装置做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很难复燃.于是老师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如乙图,带火星的木条较易复燃.(图中的铁架台均已略去)请回答:

28.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氯酸钾的分解可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影响氯酸钾分解的因素及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几组实验.

序号

KClO3的质量

其他物质的质量

温度

氧气的体积

反应所需时间

2.0g

330℃

100mL

t1

2.0g

CuO   0.5g

330℃

100mL

t2

2.0g

MnO2  0.5g

330℃

100mL

t3

2.0g

MnO0.5 g

380℃

100mL

t4

【分析与结论】

29.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氯酸钾的分解可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影响氯酸钾分解的因素及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影响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呢?

【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几组实验.

序号

KClO3的质量

其他物质的质量

温度

氧气的体积

反应所需时间

2.0g

330℃

100mL

t1

2.0g

CuO   0.5g

330℃

100mL

t2

2.0g

MnO2  0.5g

330℃

100mL

t3

2.0g

MnO0.5 g

380℃

100mL

t4

【分析与结论】

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1.下列每组物质发生变化所克服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5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