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假设某二倍体动物(2n=4),其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目变化如图甲所示;图乙、丙、丁表示该类动物的某些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甲

乙 丙 丁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BC段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段染色体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该行为对应的图有________。
(2)有丝分裂过程中与CD段对应的分裂期是________________,该时期核内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____________。
(3)图丙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其染色体组数是________。
(4)图丁细胞中M、m是等位基因,试从变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丙 丁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BC段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E段染色体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该行为对应的图有________。
(2)有丝分裂过程中与CD段对应的分裂期是________________,该时期核内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____________。
(3)图丙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其染色体组数是________。
(4)图丁细胞中M、m是等位基因,试从变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雄花序,侧生雌花序。已知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试根据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玉米的等位基因R和r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欲将甲、乙杂交,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 ________,丙的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
(3)已知玉米的高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程序得到F2后,对植株进行________处理,选出表现型为________的植株,通过多次自交并不断选择后获得所需的新品种。
(4) 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 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性状的植株存活率是1。据此得出图1中F2成熟植株表现型有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不论顺序)。

图1 图2
(1)玉米的等位基因R和r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欲将甲、乙杂交,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 ________,丙的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
(3)已知玉米的高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程序得到F2后,对植株进行________处理,选出表现型为________的植株,通过多次自交并不断选择后获得所需的新品种。
(4) 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 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性状的植株存活率是1。据此得出图1中F2成熟植株表现型有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不论顺序)。
3.
已知果蝇的长翅与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红眼与白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蝇和雄蝇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对其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________条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当染色体第二次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有________个着丝点。
(2)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X”或“常”)染色体上;子一代表现型为长翅红眼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3)在一次杂交实验中,长翅红眼雄蝇×长翅白眼雌蝇,产下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3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包括下列所示哪些情况________(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图Z510
(4)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在又一次实验中,让亲代一只纯合红眼雌果绳与一只纯合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比例为3∶5。则可以判断T、t基因位于________(填“X”或“常”)染色体上,F2雄果蝇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不考虑长翅与残翅这对性状)。
性别 | 长翅红眼 | 长翅白眼 | 残翅红眼 | 残翅白眼 |
雄性 | 3/8 | 3/8 | 1/8 | 1/8 |
雌性 | 3/4 | 0 | 1/4 | 0 |
(1)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对其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________条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当染色体第二次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有________个着丝点。
(2)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X”或“常”)染色体上;子一代表现型为长翅红眼的雌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3)在一次杂交实验中,长翅红眼雄蝇×长翅白眼雌蝇,产下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果蝇,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起产生的3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可能包括下列所示哪些情况________(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图Z510
(4)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在又一次实验中,让亲代一只纯合红眼雌果绳与一只纯合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比例为3∶5。则可以判断T、t基因位于________(填“X”或“常”)染色体上,F2雄果蝇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不考虑长翅与残翅这对性状)。
2.单选题- (共7题)
4.
人类单眼皮与双眼皮的遗传规律如表所示(A、a表示相关基因)。—对单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双眼皮的孩子甲(不考虑基因突变),则
| AA | Aa | aa |
男性 | 双眼皮 | 单眼皮 | 单眼皮 |
女性 | 双眼皮 | 双眼皮 | 单眼皮 |
A.甲是男性,基因型为Aa | B.甲是女性,基因型为Aa |
C.甲是男性,基因型为aa | D.甲是女性,基因型为aa |
6.
果蝇的大翅和小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现用大翅雌果蝇和小翅雄果蝇进行交配,再让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实验结果如下。
F1:大翅雌果蝇和大翅雄果蝇共1237只;
F2:大翅雌果蝇2159只,大翅雄果蝇1011只,小翅雄果蝇982只。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F1:大翅雌果蝇和大翅雄果蝇共1237只;
F2:大翅雌果蝇2159只,大翅雄果蝇1011只,小翅雄果蝇982只。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果蝇翅形中大翅对小翅为显性 |
B.果蝇的翅形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
C.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D.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7.
某种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的控制,纯合子和杂合子的表现型如下表所示。若WpWs与Wsw杂交,则子代表现型的种类及比例分别是( )
纯合子 | 杂合子 | | |
WW | 红色 | W与任一等位基因 | 红色 |
WpWp | 红斑白花 | Wp与Ws、w | 红斑白花 |
WsWs | 红条白花 | Wsw | 红条白花 |
ww | 纯白色 | | |
A.3种,2∶1∶1 | B.4种,1∶1∶1∶1 |
C.2种,1∶1 | D.2种,3∶1 |
8.
食物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A.
B.
C.
D. 
A.




9.
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下表是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亲本组合 | | | | |
F1株数 | F2株数 | | | |
紫色叶 | 绿色叶 | 紫色叶 | 绿色叶 | |
①紫色叶×绿色叶 | 121 | 0 | 451 | 30 |
②紫色叶×绿色叶 | 89 | 0 | 242 | 81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B.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
C.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
D.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1 |
10.
小麦的粒色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R1、r1和R2、r2控制。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为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也就是说,麦粒的颜色随R基因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基因型种类数和不同表现型比例为( )
A.3种、3∶1 | B.3种、2∶1 |
C.9种、9∶3∶3∶1 | D.9种、1∶4∶6∶4∶1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