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1题)
1.
普通小麦中有高杆抗病(TTRR)和矮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育种的原理是 ,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2)B组育种方法的优点是 。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组,原因是 。
(4)图中甲、乙的操作方法依次是 、 。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取该小麦种子在其他小麦田种下让其自交,若还全是高杆,说明矮秆性状的出现是由 引起的;若后代出现高杆、矮秆两种性状,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请分析回答:
(1)A组育种的原理是 ,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2)B组育种方法的优点是 。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组,原因是 。
(4)图中甲、乙的操作方法依次是 、 。
(5)在一块高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取该小麦种子在其他小麦田种下让其自交,若还全是高杆,说明矮秆性状的出现是由 引起的;若后代出现高杆、矮秆两种性状,则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2.单选题- (共11题)
2.
某男性色盲,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正常情况下可能存在()
A.两条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
B.一条X染色体,一条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
C.两条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
D.一条Y染色体,没有色盲基因 |
3.
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及形成精子的过程。假设①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则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A.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
B.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 DNA数目为4a |
C.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 DNA数目为2a |
D.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
4.
基因型为AaBBCc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c的精子(未发生交叉互换),则随之产生的另3个精子为
A.ABc、aBc、aBc B.aBc、aBC、ABc
C.Abc、Abc、ABc D.aBC 、aBC、ABc
A.ABc、aBc、aBc B.aBc、aBC、ABc
C.Abc、Abc、ABc D.aBC 、aBC、ABc
5.
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雄性个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见右图)。如果该植株自交,其后代的性状表现一般是
A.都是红色性状 |
B.都是白色性状 |
C.红色性状∶白色性状=3∶1 |
D.红色性状∶白色性状=1∶1 |
6.
大约在7个表现正常的人中有一个白化基因杂合子。一个表现正常、其双亲也正常、但有一个白化病弟弟的女人,与一无亲缘关系的正常男子婚配。问他们所生的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是
A.1/6 | B.1/9 |
C.1/42 | D.1/56 |
7.
已知一批豌豆种子,基因型为AA:Aa=1:2,将这批种子播种后自然生长(假设结实率相同),则其所结种子中,基因型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A.4:4:1 | B.3:2:1 | C.3:5:1 | D.1:2:1 |
8.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
D.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9.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 |
B.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
C.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
D.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