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下图为动、植物细胞相关分裂图像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值的变化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若图A〜D代表同一细胞分裂,则分裂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图B细胞中含有染色体________条,图F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_______条;图G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
(3)图A〜D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图E〜G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有___________。
(4)图H中,de段的变化原因是______,图A〜G中与图H中cd段对应的有______________。

(1)若图A〜D代表同一细胞分裂,则分裂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图B细胞中含有染色体________条,图F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_______条;图G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
(3)图A〜D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图E〜G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有___________。
(4)图H中,de段的变化原因是______,图A〜G中与图H中cd段对应的有______________。
2.
某动物的肤色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肤色为白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肤色为黑色,而且随着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黑色会逐渐加深(A和B的遗传效应相同)。现将两只肤色相同的纯合子作为亲本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F2中肤色有白色个体和4种不同深浅的黑色个体。(注:该种动物一胎可以生产多只子代,肤色遗传与性别无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色个体颜色最深的基因型为________,白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亲本的杂交组合为______(写基因型),F1的肤色为________ (填“黑色”或“白色”)。
(2)F2中肤色共有5种类型,按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数目比例依次为___________。
(3)取F1中一个体与某只黑色异性个体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1,则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1)黑色个体颜色最深的基因型为________,白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亲本的杂交组合为______(写基因型),F1的肤色为________ (填“黑色”或“白色”)。
(2)F2中肤色共有5种类型,按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数目比例依次为___________。
(3)取F1中一个体与某只黑色异性个体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2:1,则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3.
现有一个高秆抗病的小麦品种自交后,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已知控制秆的高低和抗病与否的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对该品种用不同剂量的
射线进行照射,期待获得矮秆抗病的新品种小麦,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高秆和易感病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填显隐性)性状。本实验用到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利用该方法 ____________(一定/不一定)能获得矮秆抗病类型
(2)如果用
射线照射后得到一株矮秆抗病的新品种小麦,导致该新品种小麦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高秆基因发生了突变或高秆基因缺失。
①该新品种小麦由高杆基因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
②如果该新品种小麦(第一代)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通过杂交育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该方法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快速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方法是______________。

(1)高秆和易感病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填显隐性)性状。本实验用到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利用该方法 ____________(一定/不一定)能获得矮秆抗病类型
(2)如果用

①该新品种小麦由高杆基因缺失引起的变异属于____________。
②如果该新品种小麦(第一代)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通过杂交育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该方法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快速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0题)
5.
图所示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情况,该卵原细胞经减分裂产生3个极体和1个卵细胞,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1、3,则3个极体中染色体组成是( )

A. 都是2、4
B. 都是1、3
C. 1个极体是1、3,另2个极体都是2、4
D. 1个极体是2、4,另2个极体都是1、3

A. 都是2、4
B. 都是1、3
C. 1个极体是1、3,另2个极体都是2、4
D. 1个极体是2、4,另2个极体都是1、3
7.
下列关于性状分离及分离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儿子和一个正常女儿属于性状分离 |
B.—对等位基因的杂交实验,F1自交的性状分离比是固定的 |
C.两对等位基因的杂交实验,F1自交的性状分离比是固定的 |
D.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相互影响 |
9.
某夫妇的一方表现正常,另一方是色盲。子女中女儿的表现型与父亲相同,儿子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由此可推出母亲、儿子、父亲、女儿的基因型依次是
①BB ②XBXB③Bb ④XBXb⑤bb ⑥XbXb⑦XBY ⑧XbY
①BB ②XBXB③Bb ④XBXb⑤bb ⑥XbXb⑦XBY ⑧XbY
A.①③⑤⑤ | B.④⑦⑦② | C.⑥⑧⑦④ | D.②⑦⑧② |
10.
某雌雄同株的植物的花色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控制红色,a控制白色。某杂合的红花植株,经射线处理后2号染色体缺失了一个片段,含有片段缺失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能正常发育,该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1: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不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
B.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
C.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
D.a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了片段缺失,且a基因不位于缺失的片段上 |
11.
人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夫妇中妻子仅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丈夫表现型正常,他们生下一个仅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A.9/16 | B.3/8 | C.3/16 | D.5/8 |
13.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地选择了实验材料(豌豆)和严谨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按假说-演绎法) |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
D.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