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4题)

(1)该动物的性别为______,结合图二分析判断依据是______.
(2)A细胞处于______时期,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
(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______(用图一中数字表示)分裂过程中.图一中B细胞最终分裂结束后,一般情况下,E的基因型是AB或______或aB或______.
(4)试在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核DNA数目与染色体数目的比例”的变化情况.

(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以下两种假说:
假说一:控制叶鞘被毛与否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假说二:控制叶鞘被毛与否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性状与性别相关联。Aa表现型为_________,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帮助他们从现有材料中选择合适的亲本设计一次杂交实验,探究上述假说是否成立。(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分析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植物茎有紫色和绿色两种,由等位基因N-n控制。某科学家用X射线照射纯合紫茎植株Ⅰ后,再与绿茎植株杂交,发现子代有紫茎732株、绿茎1株(绿茎植株Ⅱ),绿茎植株Ⅱ与正常纯合的紫茎植株Ⅲ杂交得到F1,F1再严格自交的F2。(若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①若F2中绿茎植株占比例为1/4,则绿茎植株Ⅱ的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绿茎植株Ⅱ的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______,则F2中绿茎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
品系 | ① | ②果皮 | ③节长 | ④胚乳味道 | ⑤高度 | ⑥胚乳颜色 |
性状 | 显性纯合子 | 白色pp | 短节bb | 甜ss | 矮茎dd | 白胚乳gg |
所在染色体 | I IV VI | I | I | IV | VI | VI |
(1)若通过观察和记载后代中节的长短来进行基因分离规律的实验,选作的亲本组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品系号);
(2)若要进行自由组合规律的实验,选择品系①和④做亲本是否可行?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选择品系⑤和⑥作亲本是否可行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中亲本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F2表现型比例判断,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遵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 .
(3)图中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2三角形果实荠菜中的比例为 ______ ;还有部分个体自交后发生性状分离,它们的基因型是 ______ .
(4)现有3包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和aaBB的荠菜种子,由于标签丢失而无法区分.根据以上遗传规律,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每包种子的基因型.有已知性状(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的荠菜种子可供选用.
实验步骤:
①用3包种子长成的植株分别与卵圆形果实种子长成的植株杂交,得F1种子
②F1种子长成的植株自交,得F2种子
③F2种子长成植株后,按果实形状的表现型统计植株的比例
结果预测:
Ⅰ.如果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15:1,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Ⅱ.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Ⅲ.如果F2三角形与卵圆形果实植株的比例约为3:1,则包内种子基因型为aaBB.
2.单选题- (共14题)

A.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可能为23 |
B.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 等于46 |
C.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1 |
D.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1 |

A.④无姐妹染色单体,②有同源染色体 |
B.②时人体细胞中有44条常染色体和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 |
C.④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D.基因型为Aa的人体,②发生A与A的分离,③发生A与a的分离 |
A.AAaXb,Y,Y | B.AXb,aY,Y |
C.Xb,aY,Y | D.aXb,Y,Y |
A.有丝分裂中所有植物细胞由纺锤丝形成纺锤体而动物细胞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
B.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遗传物质控制的而细胞坏死是不利环境引起的 |
C.所有细胞生物都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而部分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 |
D.动物精子形成过程细胞质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没有细胞质的均等分裂 |

A.图甲表示的细胞可能处于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B.图乙表示的细胞共有2个染色体组、8个DNA分子 |
C.着丝点分裂后,图甲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
D.图丙中Ⅰ组可表示生殖细胞,Ⅱ组细胞处于间期,Ⅲ组细胞中可观察到四分体 |
A. 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是显性
B. 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 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一条染色体上
D.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A.27 7 | B.81 16 | C.16 7 | D.81 9 |
A.1∶1 | B.2∶1 | C.3∶1 | D.8∶1 |

A.在该小鼠的种群中,控制体重的基因型有27种 |
B.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体重介于亲本之间的个体占31/32 |
C.用图中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则F2中成鼠体重介于亲本之间的个体占255/256 |
D.若图中父本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因为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受精后形成了一只XXY的小鼠,小鼠成年后,若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则可形成4种染色体不同的配子 |

A.丁个体DdYyrr自交子代会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
B.甲、乙图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恰当的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C.孟德尔用丙YyRr自交,其子代表现为9:3:3:1,此属于假说-演绎的提出假说阶段 |
D.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揭示基因分离定律时,可以选甲、乙、丙、丁为材料 |
3.选择题- (共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由此不难窥见自杜度的草书成功后所引起的对草书的欣赏与学习的狂潮。我以为书法是在此种狂潮中才卷进了艺术的宫殿。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云林,“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中间实含有认为书法的价值,在绘画之上,要借书法以伸张绘画的意味在里面。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因为草书虽是适应简便的要求,但因体势的流走变化,易于发挥书写者的个性,便于不知不觉之中,成为把文字由实用带到含有游戏性质的艺术领域的桥梁。在历史中最先在书法上受到艺术性欣赏的,当为后汉章帝时杜度的章草,由此流衍而为崔瑗的草贤,张芝的草圣。而张彦远的《书法要录》,一开始便录有后汉赵一的《非草书》。非草书,是对草书加以非难。赵氏认草书为“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所以他劝大家把这一番精力,应“用之彼七经”和“稽历协律”这一方面。由此不难窥见自杜度的草书成功后所引起的对草书的欣赏与学习的狂潮。我以为书法是在此种狂潮中才卷进了艺术的宫殿。书法从实用中转移过来而艺术化了,它的性格便和绘画相同。加以两者使用笔墨纸帛的同样工具,而到了唐中期以后,水墨画成立,书与画之间,更大大地接近了一步,遂使一千多年来,大家把两者本是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误解为历史发生上的关联。
即使在艺术性的关联上,后来许多人,以为要把画画好,必先把字写好的看法,依然是把相得益彰的附益的关系,说成了因果上的必然的关系。书与画的线条,虽然要同样的功力;但画的线条,一直在吴道子晚年的“如莼菜条”出现以前,都是匀而细的,有如“春蚕吐丝”的线条,这和书的线条,也是属于两种形态,自然需要用两种技巧。事实上,固然许多人善书同时也善画,但吴道子本来是“学书于张长史旭,贺监知章。学书不成,因工画”。而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云林,“初以董源为宗。及乎晚年,画益精诣而书法漫矣。”沈颢《山水法》在《落款》项下谓“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这即足以证明绘画的成就,原与书法并无关系。宋以后,有一部分人,把书法在绘画中的意味强调得太过,这中间实含有认为书法的价值,在绘画之上,要借书法以伸张绘画的意味在里面。这便会无形中忽视了绘画自身更基本的因素,是值得重新加以考虑的。
(摘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4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