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2题)
1.
研究小组调查了甲遗传病(基因为 A、a)和乙遗传病(基因为 B、b),并绘制了两个家系中的遗传图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
(2)若Ⅰ-3 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 的基因型为_____;Ⅱ-5 的基因型为_____。
②如果Ⅱ-5 与Ⅱ-6 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
③如果Ⅱ-5 与 a 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 a 基因的概率为_____。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
(2)若Ⅰ-3 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 的基因型为_____;Ⅱ-5 的基因型为_____。
②如果Ⅱ-5 与Ⅱ-6 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
③如果Ⅱ-5 与 a 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 a 基因的概率为_____。
2.
某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花、黄花和红花三种,该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有人利用白花(甲)、白花(乙)、黄花和红花4个纯合品种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且已知基因对此性状的控制途径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二中白花(甲)和实验三中白花(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和____。
(2)实验二得到的F2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种,其中纯合白花植株占全部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
(3)若将实验三得到的F2代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理论上F3代花色表现型比例为白:黄:红=__。
| 亲代 | F1代 | F2代 |
实验一 | 黄花×红花 | 黄花 | F1自交:3黄:1红 |
实验二 | 白花(甲)×黄花 | 白花 | F1自交:12白:3黄:1红 |
实验三 | 白花(乙)×红花 | 白花 | F1测交:2白:1黄:1红 |
且已知基因对此性状的控制途径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二中白花(甲)和实验三中白花(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和____。
(2)实验二得到的F2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种,其中纯合白花植株占全部白花植株的比例为____。
(3)若将实验三得到的F2代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理论上F3代花色表现型比例为白:黄:红=__。
2.单选题- (共22题)
3.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均可使用卡诺氏液染色后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
B.都先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再换高倍镜仔细观察 |
C.都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位置、数目判断细胞的分裂时期 |
D.着丝点分裂后,分布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组成一般相同 |
4.
下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一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一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A.Ⅰ一Ⅳ中①的数量比是2:2:1:1 |
B.②代表染色单体在减数第1次分裂结束时消失 |
C.Ⅱ所处阶段可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 |
D.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
5.
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都进行不均等的细胞质分裂 |
B.精子形成过程中需要变形,卵细胞不需要变形,其余完全相同 |
C.四分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
D.要形成100个受精卵,至少需要50个精原细胞和100个卵原细胞 |
6.
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其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
B.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 |
C.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 |
D.细胞中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7.
关于四分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四分体出现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
B.每一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四个染色单体 |
C.染色体的交叉互换现象发生在四分体时期 |
D.经过复制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 |
8.
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比 ②F2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①F1产生雌雄配子的数量比 ②F2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⑤ | D.③ |
9.
下表为果蝇(2n=8)性染色体组成与其性别的关系,其它性染色体组合的个体不存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X、Y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
B.由表可知,雄果蝇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 |
C.正常雄果蝇总共含有的染色体数中为8条 |
D.雌果蝇中X染色体数目∶Y染色体数目等于1 |
10.
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 有人在两个小桶中分别放了10个、50个玻璃球,各自一半用字母D或d标记。下列对他这种做法的评价,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玻璃球数量多的桶代表雄性生殖器官 |
B.连续抓取了几次DD组合,不应舍去也要统计 |
C.桶内两种球的比例必须相等,即标记D、d的小球数目比例必须为1:1 |
D.两个小桶玻璃球数量不同会影响配子出现的概率,从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 |
11.
蝴蝶的体色,黄色(C)对白色(c)为显性,而雌的不管是什么基因型都是白色的。棒型触角没有性别限制,雄和雌都可以有棒型触角(a)或正常类型(A)据下面杂交实验结果推导亲本基因型是( )
亲本:白、正常(父本)×白、棒(母本)
雄子代:都是黄、正常
雌子代:都是白、正常
亲本:白、正常(父本)×白、棒(母本)
雄子代:都是黄、正常
雌子代:都是白、正常
A.Ccaa(父本)×CcAa(母本) | B.ccAA(父本)×CCaa(母本)) |
C.ccAa(父本)×CcAa(母本 | D.CcAA(父本)×Ccaa(母本) |
13.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与孟德尔“发现问题”无关的现象是
A.子一代植株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 |
B.子二代植株中矮茎又出现了 |
C.子二代植株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
D.F1测交,后代植株出现1:1的比例 |
14.
有关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杂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对F1植株上收获的556粒种子进行统计,发现4种表现型的比接近9:3:3:1 |
B.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 |
C.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
D.黄色与绿色、圆粒与皱粒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故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15.
下列有关伴性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遗传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能决定生物性别 |
C.人类的X和Y染色体无论在大小和携带的基因种类上都有差异 |
D.若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在X与Y的同源区段,则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没有关系 |
17.
基因型为Aa的种子,在阳光下发育为绿色植株,在黑暗处发育为白色植株,这说明( )
A.环境条件改变了基因型 |
B.种子在发育过程中发现了性状分离 |
C.基因型决定表现型,表现型与环境条件无关 |
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
18.
鸟类的性别是由Z和W两条性染色体不同的组合形式决定的,家鸡的羽毛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这对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杂交组合,单就毛色便能辨别出雏鸡的雌雄( )
A.芦花雌鸡×芦鸡雄鸡 | B.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
C.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 D.非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
20.
下列关于生物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萨顿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
B.孟德尔通过实验证明了配子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 |
C.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转化因子是DNA |
D.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21.
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直毛与分叉毛为一对相对性状,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灰身、直毛 | 灰身、分叉毛 | 黑身、直毛 | 黑身、分叉毛 |
雌蝇 | 60 | 0 | 20 | 0 |
雄蝇 | 30 | 30 | 10 | 10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B.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C.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D.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22.
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自由组合 |
C.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
23.
下列关于提出假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观察和统计分析基础上,提出遗传因子的有关假说 |
B.萨顿通过对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
C.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提出DNA是遗传物质 |
D.格里菲思发现S型死菌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提出DNA是遗传物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