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8题)
1.
如图是某高等动物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1、2、3、4、5、6、X、Y表示染色体,A、a、B、b表示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请据图回答:

(1)若图示细胞是一个精原细胞,请写出此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 。将该精原细胞的一个DNA分子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该精原细胞正常分裂形成的含15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
(2)基因A(长毛)对a(短毛)显性,基因B(红眼)对b(褐眼)显性。用图示代表的动物与另一异性个体杂交。子代中,若长毛与短毛各占一半,雄性个体均为褐眼,那么该异性个体的基因型是 ,子代中出现褐眼雌性个体的概率是 。
(3)已知该动物的某种隐性性状由基因d控制,但不知该基因(d)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假设样本足够大)。
调查方案:①寻找具有 的动物个体进行调查。
②统计 。
结论:如果 ,可初步确定该基因(d)位于X染色体上。
(4)控制此动物体色的基因在3、4号染色体上。在一体色正常(白色)的群体中,偶然产出一头棕色的雄性个体。这种棕色究竟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呢?请探究之。
①分析:如果棕色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则该棕色雄性个体为 (填“显性纯合子”、“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如果棕色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则该棕色雄性个体为 (填“显性纯合子”、“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
②实验方案: 。
③结论:如果 ,
则棕色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
如果 ,
则棕色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

(1)若图示细胞是一个精原细胞,请写出此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 。将该精原细胞的一个DNA分子用15N标记,并只供给精原细胞含14N的原料,该精原细胞正常分裂形成的含15N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
(2)基因A(长毛)对a(短毛)显性,基因B(红眼)对b(褐眼)显性。用图示代表的动物与另一异性个体杂交。子代中,若长毛与短毛各占一半,雄性个体均为褐眼,那么该异性个体的基因型是 ,子代中出现褐眼雌性个体的概率是 。
(3)已知该动物的某种隐性性状由基因d控制,但不知该基因(d)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请设计一个简单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假设样本足够大)。
调查方案:①寻找具有 的动物个体进行调查。
②统计 。
结论:如果 ,可初步确定该基因(d)位于X染色体上。
(4)控制此动物体色的基因在3、4号染色体上。在一体色正常(白色)的群体中,偶然产出一头棕色的雄性个体。这种棕色究竟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还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呢?请探究之。
①分析:如果棕色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则该棕色雄性个体为 (填“显性纯合子”、“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如果棕色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则该棕色雄性个体为 (填“显性纯合子”、“杂合子”或“隐性纯合子”)。
②实验方案: 。
③结论:如果 ,
则棕色是由于基因突变的直接结果;
如果 ,
则棕色是由于隐性棕色基因的“携带者”偶尔交配后出现的。
2.
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
请回答:
(1)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下图圆圈中画出组合①的F1体细胞的基因型示意图。
亲本组合 | F1株数 | F2株数 | | |||
紫色叶 | 绿色叶 | 紫色叶 | 绿色叶 | |||
①紫色叶×绿色叶 | 121 | 0 | 451 | 30 | ||
②紫色叶×绿色叶 | 89 | 0 | 242 | 81 | ||
| | | | | | |
请回答:
(1)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若组合②的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下图圆圈中画出组合①的F1体细胞的基因型示意图。

3.
某生物爱好者在重复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选取豌豆的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全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但分离比并不是预期的3∶1,而是出现了高茎∶矮茎=35∶1,他利用所掌握的遗传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实验加以验证。以下是他所写的简单研究思路,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1)根据遗传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杂种子一代(Dd)变成了四倍体(DDdd),四倍体DDdd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 。由于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的,子二代出现了 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值为高茎∶矮茎=35∶1。
(2)为证明以上的分析是否正确,需通过测交实验来测定子一代的基因型,应选择待测子一代豌豆和矮茎(隐性亲本)豌豆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实验的结果应该是高茎∶矮茎= 。
(3)进行测交实验,记录结果,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在该实验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为 。
(1)根据遗传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杂种子一代(Dd)变成了四倍体(DDdd),四倍体DDdd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 。由于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的,子二代出现了 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表现型的比值为高茎∶矮茎=35∶1。
(2)为证明以上的分析是否正确,需通过测交实验来测定子一代的基因型,应选择待测子一代豌豆和矮茎(隐性亲本)豌豆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实验的结果应该是高茎∶矮茎= 。
(3)进行测交实验,记录结果,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在该实验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为 。
4.
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图2显示的是A和a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用特异性探针做分子杂交,结果见图3。


(1)Ⅱ2的基因型是 。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 。
(3)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请简要解释这种现象。
① ;② 。
(4)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 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理由是 。


(1)Ⅱ2的基因型是 。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 。
(3)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请简要解释这种现象。
① ;② 。
(4)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 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理由是 。
5.
某种植物的花色有紫、红、白三色,该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下图,只要有A或B基因,白色前体物质就可合成红色素,回答下列问题:

(1)纯合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写出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
(2)纯合红花植株甲与纯合红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花,F1自交,F2中红花∶白花=15∶1,则甲的基因型为 。
(3)让纯合白花植株与(2)题中的F1杂交,子代中出现紫花,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现有一紫花植株,让其自交,所结种子再种植,植株中紫花∶红花∶白花=45∶15∶4,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1)纯合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写出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 。
(2)纯合红花植株甲与纯合红花植株乙杂交,F1全为红花,F1自交,F2中红花∶白花=15∶1,则甲的基因型为 。
(3)让纯合白花植株与(2)题中的F1杂交,子代中出现紫花,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4)现有一紫花植株,让其自交,所结种子再种植,植株中紫花∶红花∶白花=45∶15∶4,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
6.
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回答问题: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 。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 。
(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 或 ,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 或 。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基因自由结合定律进行基因型、表现型的推断,是对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 。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 。
(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 或 ,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 或 。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 。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基因自由结合定律进行基因型、表现型的推断,是对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7.
某植物种皮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黑色素合成(A:出现色素,AA和Aa的效应相同),B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修饰效应出现,BB使色素颜色完全消失,Bb使色素颜色淡化)。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图1所示。则P1的基因型是 ,F1的基因型是 。F2中种皮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 。
(2)如图2所示,若两对基因都位于该植物第5号染色体上,进行杂交实验时,其中P1亲本5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纽结”,并且还有部分来自4号染色体的“片段”,而正常的5号染色体没有纽结和“片段”。
①4号染色体片段移接到5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
②两亲本杂交,正常情况下,F1出现了黑色和白色两种表现型,若F1中出现了黄褐色的种子,则可能的原因是 ,
从而导致了基因重组现象的发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该基因重组现象,需将F1新类型(黄褐色) 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利用染色体上的 对A和b的标记,观察到 的染色体,则说明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利用黄褐色种子(AaBb)进行实验验证。请依据要求完成下列步骤。
实验步骤:让黄褐色种子(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 。
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① ,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 ,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若 ,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1)若亲代种子P1(纯种、白色)和P2(纯种、黑色)杂交实验如图1所示。则P1的基因型是 ,F1的基因型是 。F2中种皮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 种,其中纯种个体大约占 。
(2)如图2所示,若两对基因都位于该植物第5号染色体上,进行杂交实验时,其中P1亲本5号染色体上有一个“纽结”,并且还有部分来自4号染色体的“片段”,而正常的5号染色体没有纽结和“片段”。
①4号染色体片段移接到5号染色体上的现象称为。
②两亲本杂交,正常情况下,F1出现了黑色和白色两种表现型,若F1中出现了黄褐色的种子,则可能的原因是 ,
从而导致了基因重组现象的发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该基因重组现象,需将F1新类型(黄褐色) 的组织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利用染色体上的 对A和b的标记,观察到 的染色体,则说明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3)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课题小组利用黄褐色种子(AaBb)进行实验验证。请依据要求完成下列步骤。
实验步骤:让黄褐色种子(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 。
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
① ,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 ,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若 ,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8.
玉米子粒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和紫色三种。为了解玉米子粒颜色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以下6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请分析回答:
(1)玉米子粒的三种颜色互为 。根据前四组的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确定玉米子粒颜色由几对基因控制。
(2)若第五组实验的F1子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据此推测玉米子粒的颜色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第五组中F1紫色子粒的基因型有 种。第四组F1子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应是 ;第五组F1中所有黄色子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子粒的比例应是 。
(3)玉米植株的叶片伸展度较大,易造成叶片间的相互遮挡,影响对光能的利用率。在玉米田中,偶然发现一株叶片生长紧凑的植株。检验此株玉米叶片紧凑型性状能否遗传,最简便的方法是 (填“杂交”、“自交”或“测交”)。若此性状可遗传,则后代出现 。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同,则最初紧凑型性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或 。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第五组 | 第六组 |
亲本 组合 | 纯合紫色 × 纯合紫色 | 纯合紫色 × 纯合黄色 | 纯合黄色 × 纯合黄色 | 黄色× 黄色 | 紫色× 紫色 | 白色× 白色 |
F1子 粒颜色 | 紫色 | 紫色 | 黄色 | 黄色、 白色 | 紫色、 黄色、 白色 | 白色 |
(2)若第五组实验的F1子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据此推测玉米子粒的颜色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第五组中F1紫色子粒的基因型有 种。第四组F1子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应是 ;第五组F1中所有黄色子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子粒的比例应是 。
(3)玉米植株的叶片伸展度较大,易造成叶片间的相互遮挡,影响对光能的利用率。在玉米田中,偶然发现一株叶片生长紧凑的植株。检验此株玉米叶片紧凑型性状能否遗传,最简便的方法是 (填“杂交”、“自交”或“测交”)。若此性状可遗传,则后代出现 。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同,则最初紧凑型性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或 。
2.单选题- (共17题)
9.
关于人体内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精原细胞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存在着等位基因的分离现象 |
B.有丝分裂过程中因为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没有等位基因 |
C.性染色体上不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
D.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引起人体产生等位基因 |
10.
某动物种群有AaBb和Aabb两类个体,比例为1∶1,两对基因自由组合,雌雄个体比例1∶1。已知aaB个体致死,假如种群中全部个体都能够自由交配,且子代中除致死基因型外全部个体都成活,则成活子代中AaBb所占的比例是( )
A.1/4 | B.3/8 | C.3/16 | D.12/57 |
11.
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白∶粉∶红,3∶10∶3 | B.白∶粉∶红,3∶12∶1 |
C.白∶粉∶红,4∶9∶3 | D.白∶粉∶红,6∶9∶1 |
12.
某XY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品系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阔叶♀×窄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阔叶
实验2:窄叶♀×阔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1:阔叶♀×窄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阔叶
实验2:窄叶♀×阔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
B.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
C.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 |
D.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窄叶植株 |
13.
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1再自由交配产生F2,将F2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3。F3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
A.3∶1 | B.5∶1 | C.8∶1 | D.9∶1 |
14.
孟德尔对于遗传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利用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方式。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在下列预期结果中,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的是
A.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红花 |
B.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1全为粉红花 |
C.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2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
D.红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红花;白花亲本自交,子代全为白花 |
15.
某对夫妇的1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如图所示,A、b、D分别为甲、乙、丙三种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则他们的孩子


A.同时患三种病的概率是1/2 |
B.同时患甲、丙两病的概率是3/8 |
C.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2 |
D.不患病的概率为1/4 |
16.
南瓜所结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南瓜”为纯合子
B.“某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
C.子代中A基因频率与AA基因型频率相等
D.配子形成过程中A和B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A.“某南瓜”为纯合子
B.“某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
C.子代中A基因频率与AA基因型频率相等
D.配子形成过程中A和B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7.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规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采用正交、反交可以排除细胞质基因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
B.因为F2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能否定融合遗传 |
C.“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
D.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18.
某动物的体色有褐色的,也有白色的。这两种体色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Z与z、W与w控制。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时,该动物的体色就表现为褐色。现有一对动物基因型分别为ZzWw和Zzww,繁殖多胎,后代中褐色个体与白色个体的比为( )
A.15∶1 | B.7∶1 | C.1∶1 | D.3∶1 |
19.
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控制机理如图所示。现选择AABB和aabb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表现型是黄色 |
B.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5 |
C.黄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
D.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有5种 |
20.
已知豌豆红花对白花、高茎对矮茎、子粒饱满对子粒皱缩为显性。控制它们的三对基因自由组合。以纯合的红花高茎子粒皱缩与纯合的白花矮茎子粒饱满植株杂交,F2代理论上不会出现的是
A.8种表现型 |
B.高茎子粒饱满:矮茎子粒皱缩为15:1 |
C.红花子粒饱满:红花子粒皱缩:白花子粒饱满:白花子粒皱缩为9:3:3:1 |
D.红花高茎子粒饱满:白花矮茎子粒皱缩为27:1 |
21.
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C/c控制。A、B和C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c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概率是( )
A.1/64 | B.6/64 |
C.15/64 | D.20/64 |
22.
为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有人将大麦的抗旱基因(HVA)导入小麦,筛选出HV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旱性T植株(假定HV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黑点表示HVA基因的整合位点).若让如图所示类型的T植株自交,子代中抗旱性植株所占比例是()

A.
B.
C.
D. 

A.




23.
人类皮肤含有黑色素,其合成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 B和b)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控制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夫妇结婚,推断其子女皮肤颜色深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产生四种表现型 |
B.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 |
C.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占1/4 |
D.与亲代AaBb表现型相同的占3/8 |
24.
矮牵牛花瓣中存在合成红色和蓝色色素的生化途径(如下图所示,A、B、E为控制相应生化途径的基因)。矮牵牛在红色和蓝色色素均存在时表现为紫色,二者均不存在时表现为白色。若一亲本组合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亲本基因型为AABBEE×aaBBee或AABBee×aaBBEE |
B.本实验无法判断A、B基因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C.F2中蓝色矮牵牛花自交,其后代中纯合子的概率为2/3 |
D.F2中紫色个体与白色个体杂交,不会出现白色个体 |
25.
某种蛇体色的遗传如下图所示,当两种色素都没有时表现为白色,选纯合的黑蛇和纯合的橘红蛇作为亲本进行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亲本黑蛇和橘红蛇的基因型分别为BBoo、bbOO;F1表现型全部为花纹蛇 |
B.图示表明控制黑色素与控制橘红色素生成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
C.让F1相互交配所得的F2花纹蛇再相互交配,F3花纹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9 |
D.让F1花纹蛇与杂合的橘红蛇交配,其后代出现白蛇的概率为1/8 |
3.选择题- (共7题)
31.如图,在Rt△ABC中,∠C=90°,AB=13,AC=12,经过点C且与AB边相切的动圆与BC、CA分别相交于点M、N,则线段MN长度的最小值为{#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8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