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1910年摩尔根团队偶尔在一群红眼果蝇的染色体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于是摩尔根等人做了如图1的实验。图2是雄性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A、a表示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A(长翅)对a(残翅)完全显性。请据图回答:

(1)当时摩尔根之所以选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______(写出两条)。亲代那只白眼雄蝇的出现最可能是______的结果。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该实验结果提出了______的假说,为验证其假说,设计了测交方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合当时实际分析,该测交方案应该是让F1中的_______果蝇与F2中的白眼果蝇交配。
(3)图2所示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产生一只Ⅱ号染色体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组成可能为AAa或Aaa。AAa产生的原因为___________。
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假设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均可育,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50%可育)。
如果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如果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1)当时摩尔根之所以选用果蝇为实验材料,是因为果蝇______(写出两条)。亲代那只白眼雄蝇的出现最可能是______的结果。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该实验结果提出了______的假说,为验证其假说,设计了测交方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结合当时实际分析,该测交方案应该是让F1中的_______果蝇与F2中的白眼果蝇交配。
(3)图2所示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产生一只Ⅱ号染色体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组成可能为AAa或Aaa。AAa产生的原因为___________。
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假设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配子均可育,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50%可育)。
如果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如果后代表现型长翅:残翅的比例为_______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2.
现有连城白鸭和白改鸭两个肉鸭品种,羽色均为白色。研究人员用下表所示性状的连城白鸭和白改鸭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鸭的羽色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等位基因B、b控制黑色素能否合成(B表示能合成黑色素);基因R促进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r抑制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但不影响鸭的喙色,则上述杂交实验中亲本连城白鸭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2表现有不同于亲本的黑羽,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F2黑羽和灰羽鸭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3)F2中黑羽:灰羽约为1:2,研究人员认为基因B或R可能存在剂量效应,假设R基因存在剂量效应,即一个R基因表现为灰色,两个R基因表现为黑色。为了验证该假设,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选用F1灰羽鸭与亲本中的____________进行杂交,观察统计杂交结果,并计算比例。
结果预测及分析:①若杂交结果为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②若杂交结果为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亲本 性状 | 羽色 | 喙色 |
连城白鸭 | 白色 | 黑色 |
白改鸭 | 白色 | 橙黄色 |

(1)鸭的羽色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等位基因B、b控制黑色素能否合成(B表示能合成黑色素);基因R促进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r抑制B基因在羽毛中的表达,但不影响鸭的喙色,则上述杂交实验中亲本连城白鸭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F2表现有不同于亲本的黑羽,这种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F2黑羽和灰羽鸭中的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3)F2中黑羽:灰羽约为1:2,研究人员认为基因B或R可能存在剂量效应,假设R基因存在剂量效应,即一个R基因表现为灰色,两个R基因表现为黑色。为了验证该假设,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案:选用F1灰羽鸭与亲本中的____________进行杂交,观察统计杂交结果,并计算比例。
结果预测及分析:①若杂交结果为____________,则假设成立;
②若杂交结果为____________,则假设不成立。
3.
菜碗豆夹果的革质膜性状有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三种类型,为研究该性状的遗传(不考虑交叉互换),进行了下列实验:
(1)根据实验一结果推测:革质膜性状受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F2中小块革质膜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种。
(2)实验二的目的是验证实验一中F1(品种丙)产生的______________。
(3)已知某基因会影响革质基因的表达,若实验一多次杂交产生的F1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无革质膜的菜豌豆,其自交产生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推测F1中出现该表现型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若要验证该推测,将F1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大量幼苗,待成熟期与表现型为无革质膜的正常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推测成立。
实验一 | 亲本组合 | F1 | F2 |
大块革质膜品种(甲)×无革质膜品种(乙) | 大块革质膜品种(丙) | 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1 | |
实验二 | 品种(丙)×品种(乙) | 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 |
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1:2:1 |
(2)实验二的目的是验证实验一中F1(品种丙)产生的______________。
(3)已知某基因会影响革质基因的表达,若实验一多次杂交产生的F1中偶然出现了一株无革质膜的菜豌豆,其自交产生的F2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9:6:49,推测F1中出现该表现型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若要验证该推测,将F1植株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成大量幼苗,待成熟期与表现型为无革质膜的正常植株杂交,若子代中大块革质膜:小块革质膜:无革质膜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则推测成立。
2.单选题- (共18题)
4.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动物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依次为16、0、16 |
B.某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8条染色体,此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产生4个四分体 |
C.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36个着丝粒,该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有36个着丝粒 |
D.一个基因型为 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Y |
5.
甲至丁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生殖器官中的一些细胞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定律发生在甲、乙两图表示的细胞分裂时期 |
B.乙图所示时期,该细胞中有两个四分体和两个染色体组 |
C.丁是由乙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卵细胞 |
D.甲、乙、丙、丁所示细胞可出现在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 |
6.
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中存在A、a基因可能是因为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B. 甲细胞分裂结束形成的每个子细胞各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 乙图细胞处于后期Ⅱ,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D. 乙图细胞己开始胞质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

A. 甲细胞中存在A、a基因可能是因为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B. 甲细胞分裂结束形成的每个子细胞各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C. 乙图细胞处于后期Ⅱ,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D. 乙图细胞己开始胞质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同
7.
将某雌性动物细胞的卵原细胞(染色体数为2n)培养在含放射性32P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将该卵细胞与正常精子(无放射性)结合形成受精卵,随后转入无32P标记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关于此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期含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N |
B.受精卵在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至少有3/4的染色单体不含有放射性 |
C.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
D.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N个四分体,出现4个染色体组 |
8.
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6条染色单体
B. 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別为AB、AB、Ab、Ab

A. 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6条染色单体
B. 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C. 该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 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別为AB、AB、Ab、Ab
9.
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50%的死亡造成 |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2: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胚有50%的死亡造成 |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4:4: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纯合体有50%的死亡造成 |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含有隐性配子的极核有50%的死亡造成 |
10.
下图表示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操作及理论解释,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
B. 图2中Dd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图3可用于验证F1的基因型
D. 图2的实质是等位基因D、d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而分离

A. 图1中①和②的操作不能同时进行,②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处理
B. 图2中Dd的分离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图3可用于验证F1的基因型
D. 图2的实质是等位基因D、d随同源染色体1、2的分离而分离
11.
南瓜果买的颜色是由一对等位遗传因子(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图甲所示;为研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和花的顶生与腋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两组纯种豌豆杂交的实验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甲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 |
B.图甲P中黄果遗传因子组成是aa,F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 |
C.由图乙可知花的着生位置由细胞核基因控制 |
D.图乙豌豆茎的高度由细胞核遗传因子控制,子一代所有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该实验中亲代的腋生花都需作去雄处理 |
12.
老鼠的皮毛黄色(A)对灰色(a)显性,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有一位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显性基因(A)的精子和含显性基因(A)的卵细胞不能结合。如果黄鼠与黄鼠(第一代)交配得到第二代,第二代老鼠自由交配一次得到第三代,那么在第三代中黄鼠的比例是 ( )
A. 1/2 B. 4/9 C. 5/9 D. 1
A. 1/2 B. 4/9 C. 5/9 D. 1
13.
某动物毛色的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根据下列杂交组合结果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 亲本类型 | 子代 | |
雌 | 雄 | ||
甲 | 黄色(♀)×黄色(♂) | 黄238 | 黄230 |
乙 | 黄色(♂)×黄色(♀) | 黄111,黑110 | 黄112,黑113 |
丙 | 乙组的F1黄色雌雄个体交配 | 黄358,黑121 | 黄243,黑119 |
A.毛色的黄色与黑色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 |
B.丙组子代的雌雄黄色个体全部携带致死基因 |
C.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且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
D.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雄性激素促使其表达 |
14.
已知某种植物籽粒的红色和白色为一对相对性状,这一对相对性状受到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某研究小组将若干个籽粒红色与白色的纯合亲本杂交,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控制红色和白色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
B.第Ⅰ、Ⅱ组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均有3种可能 |
C.第Ⅱ、Ⅲ组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均有3种可能 |
D.第Ⅰ组的子一代测交后代中红色和白色的比例为3∶1 |
15.
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每产生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使桃子增重15克,故AABBCC桃子重210克。甲桃树自交,F1每桃重150克。乙桃树自交,F1每桃重120~180克。甲乙两树杂交,F1每桃重135~165克。甲、乙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是( )
A.甲AAbbcc,乙aaBBCC | B.甲AaBbcc,乙aabbCC |
C.甲aaBBcc,乙AaBbCC | D.甲AAbbcc,乙aaBbCc |
16.
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1都表现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F2,F2有四种表现型。如果继续将F2中全部杂合的黄色圆粒种子播种进行自交,所得后代的表现里及比例为
A.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5:1515:9 |
B.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5:5:5:1 |
C.黄圆:黄皱:绿圆:绿皱=21:5:5:1 |
D.黄圆:黄皱:绿圆:绿皱=16:4:4:1 |
17.
柑桔的果皮色泽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_B_C_......)为红色,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即aab-bcc.....)为黄色,否则为橙色。现有三株柑桔进行如下甲、乙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甲: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乙: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果皮的色泽受3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B. 实验甲亲、子代中红色植株基因型相同
C. 实验乙橙色亲本有3种可能的基因型
D. 实验乙橙色子代有10种基因型
实验甲: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乙: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果皮的色泽受3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B. 实验甲亲、子代中红色植株基因型相同
C. 实验乙橙色亲本有3种可能的基因型
D. 实验乙橙色子代有10种基因型
18.
某种鸟类羽毛的颜色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A基因越多,黑色素越多;等位基因B和b控制色素的分布,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研究者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羽毛颜色的显性表现形式是不完全显性 |
B.基因A(a)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C.能够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是BB |
D.F2黑色斑点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 |
19.
在小鼠染色体上有一系列决定体色的复等位基因(A1控制黄色、A2控制灰色和a控制黑色),A1对A2和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已知A1A1个体会在胚胎时期死亡。小鼠有短尾(D)和长尾(d)两种,且与体色独立遗传。若取两只基因型不同的黄色短尾鼠交配,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亲代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1A2Dd、A1aDd
B.F1中的四种表现型个体均为杂合体
C.若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长尾鼠占1/4
D.若F1中的灰色长尾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不会出现黑色鼠
A.亲代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A1A2Dd、A1aDd
B.F1中的四种表现型个体均为杂合体
C.若相互交配,子代中灰色长尾鼠占1/4
D.若F1中的灰色长尾鼠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不会出现黑色鼠
20.
某单子叶植物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播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选择①和③为亲本进行杂交,可通过观察F1的花粉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B.任意选择上述亲本中的两个进行杂交,都可通过观察F1代的花粉来验证分离
C.选择①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将杂交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蓝色花粉粒:棕色花粉粒=1:1
D.选择①和②为亲本进行杂交,通过观察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A.选择①和③为亲本进行杂交,可通过观察F1的花粉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B.任意选择上述亲本中的两个进行杂交,都可通过观察F1代的花粉来验证分离
C.选择①和④为亲本进行杂交,将杂交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蓝色花粉粒:棕色花粉粒=1:1
D.选择①和②为亲本进行杂交,通过观察F2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21.
灰兔和白兔杂交,F1全是灰兔,F1雌雄个体杂交产生的F2中灰兔、黑兔、白兔的比例为9:3:4,则( )
A.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
B.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
C.F2灰兔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
D.F2中黑兔与白兔杂交,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1/3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