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2081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7

1.非选择题(共2题)

1.
已知某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受S、s和T、t两对等位基因控制,S基因控制红色素的合成,基因型为SS和Ss的个体均开红花;T基因是一种修饰基因,能淡化红色素,当T基因纯合时,色素完全被淡化,植株开白花。回答以下问题。
(1)两纯合亲本进行杂交,F1均开粉红花,则两亲本的杂交组合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基因型和表现型)。
(2)由于不清楚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某课题小组用基因型为SsTt的植株进行自交来探究。该小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所选植株的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三种情况:(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如子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在方框一内绘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用竖线表示染色体,用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下同)
②如子代中粉红色∶红色∶白色=2:1:1,则不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如方框二所示
③如子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______(符合,不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在方框三内绘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__________
(3)如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则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的植株群体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
2.
某种植物的表现型有高茎和矮茎、紫花和白花,其中紫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中任意一对为隐性纯合则表现为白花。用纯合的高茎白花个体与纯合的矮茎白花个体杂交,F1表现为高茎紫花,F1自交产生F2,F2有4种表现型:高茎紫花162株,高茎白花126株,矮茎紫花54株,矮茎白花42株。请回答:
(1)根据此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株高受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______。
(2)在F2中矮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种,矮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
(3)如果上述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则理论上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共22题)

3.
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
A.1B.2C.3D.4
4.
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
A.5个B.4个C.3个D.2个
5.
下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B→C,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因为复制的结果
B.由H→I,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受精作用的结果
C.由D→E和N→R,DNA的含量减少一半,原因都是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后,细胞分裂的结果
D.E→F细胞中染色体数可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的一半,也可以等于体细胞染色体数
6.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在正常情况下,同时含有2条X染色体的细胞一定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B. 受精作用实现了基因重组,造成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
C. 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了2个AB、2个ab的配子,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亲子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稳定
7.
图一是某种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部分染色体行为示意图,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二是该动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可判断甲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
B.图二处于DE段的细胞在细胞中央会出现许多囊泡并形成细胞板
C.图二 BC段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两个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开
D.图二可表示乙和丙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
8.
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图中染色体的黑色和白色分别代表染色体的来源来自父方和母方。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的猜测,错误的是(  )
A.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B.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C.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D.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9.
某生物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Ab:aB:AB:ab=1:2:3:4,若该生物进行自交,则其后代出现纯合体的概率为  (   )
A.26%B.30%C.36%D.35%
10.
某动物的精子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脱氧核苷酸链数分别是(   )
A.32、16、64、64、128B.32、8、32、64、128
C.16、8、32、32、64D.16、0、32、32、64
11.
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精巢中某个细胞染色体和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据图不能确定该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
B.bc段表示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C.若图示代表有丝分裂,b点和e点对应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D.若图示代表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cd段
12.
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者前期染色体组数目相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行为不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染色体组数目均不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不同,染色单体数目不同,核DNA分子数目不相同
13.
图中甲-丁为小鼠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甲图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丙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丁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4.
观察如图所示染色体结构,着丝点含有一段特殊DNA序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着丝点的分裂意味着有丝分裂已经进入后期
B.着丝点中DNA序列可存在于间期染色质中
C.着丝点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和DNA数都加倍
D.由图推测,着丝点可能是纺锤丝结合的部位
15.
某种基因型为Aa的高等植物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
A.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B.雌配子:雄配子=1:3
C.A雌配子:a雄配子=1:1
D.雌配子:雄配子=1:1
16.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内容的是 (  )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由F2出现了“3:1”的表现型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接近1:1的两种性状比
17.
某植物的性别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杂合的两性植株连续自交n代,理论上Fn中两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  )
A.B.C.D.
18.
下列关于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纯合子杂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杂合子
C.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D.麂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19.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A.①②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③④⑤
20.
豌豆种群杂合子(Aa)作为亲本,连续自交,每代除去隐性个体,得到F3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  )
A.3/4B.9/16C.2/5D.7/9
21.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橙红色。下列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中不能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22.
小麦高秆(D)对矮秆(d)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用纯种高秆抗病和矮秆染病两品种作亲本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在F2矮秆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占 (  )
A. 3/16    B. 1/8    C. 1/4    D. 1/3
23.
某种鼠中,皮毛黄色(A)对灰色(a)为显性,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互间独立遗传。现有一对表现型均为黄色短尾的雌、雄鼠交配,发现子代部分个体在胚胎期死亡。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
A.均为黄色短尾
B.黄色短尾∶灰色短尾=3:1
C.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D.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6:3:2:1
24.
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基因没有。下面是利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乙)及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多次杂交试验的结果:
实验一:野生型×品系甲→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
实验二:品系甲×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根据实验二,可判定与豌豆素产生有关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品系甲和品系乙两种豌豆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
C. 实验二F2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10/13
D. 让实验二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全部自交,单株收获F2植株上的种子并进行统计,发现所结种子均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6/13

3.选择题(共1题)

25.猫头鹰是一个吵闹的邻居。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