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下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6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写出相应的符号,不要求顺序)。
(2)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为____________。(A+T)/(C+G)的比值越_______(大/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3)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一条链所用的碱基模块为A∶C∶T∶G=1∶2∶3∶4,则其互补链中,上述碱基模块的比应为____________。

(1)6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写出相应的符号,不要求顺序)。
(2)若8代表的脱氧核苷酸链中(A+T)/(C+G)为36%,则(A+T)/(C+G)在整个DNA分子的比值为____________。(A+T)/(C+G)的比值越_______(大/小),DNA的热稳定性越高。
(3)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一条链所用的碱基模块为A∶C∶T∶G=1∶2∶3∶4,则其互补链中,上述碱基模块的比应为____________。
2.
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关的问题: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__。
(4)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图A、B、C、D、E表示某雄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分裂状态或时期的细胞,坐标图中F、G、H、I表示该动物精子产生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的a、b、c三种结构或物质的数量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以上A~E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D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期,含有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D细胞名称________;D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图中的__________细胞(用字母表示)。
(3)理论上这种动物可产生__________种生殖细胞。
(4)A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依次是(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A细胞往往看不到染色体的形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F、G、H、I中a、b、c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a、b、c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上A~E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D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__期,含有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D细胞名称________;D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为图中的__________细胞(用字母表示)。
(3)理论上这种动物可产生__________种生殖细胞。
(4)A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依次是(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A细胞往往看不到染色体的形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F、G、H、I中a、b、c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a、b、c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5题)
4.
下列遗传物质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分离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菌 |
C.赫尔希和蔡斯开展噬菌体侵染实验前,将噬菌体放在有放射性原料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噬菌体被标记 |
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得到四种核糖核苷酸 |
5.
图是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其中I2不含甲病的基因,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B.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C.II5携带乙病致病基因 |
D.I1与I2再生一个患这两种病的男孩子的概率是1/16 |
6.
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
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自由组合 |
C.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
7.
某种高等植物的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的数目是
A.雌配子:雄配子=1:1 |
B.雄配子很多,雌配子很少 |
C.雌配子:雄配子=1:3 |
D.含A遗传因子的雌配子:含a遗传因子的雄配子=1:1 |
8.
已知玉米某两对等位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现有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亲代的基因型是( )


A.TTSS×TTSs | B.TtSs×TtSs |
C.TtSs×TTSs | D.TtSS×TtSs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