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1题)
1.
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符合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丁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DdA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符合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丁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DdA的子细胞,其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7题)
4.
若某动物细胞内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A和a,B和b表示。下列各组精子中由同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是( )
A. AB、ab、ab、AB B. AB、aB、aB、AB
C. AB、Ab、aB、ab D. aB、aB、ab、ab
A. AB、ab、ab、AB B. AB、aB、aB、AB
C. AB、Ab、aB、ab D. aB、aB、ab、ab
5.
基因型为AABb的某雌性性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而来的或者来自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
B.该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形成两种极体或一种极体和一种卵细胞 |
C.此细胞出现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 |
D.此动物的体细胞最多可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
6.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
C.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等 |
D.受精卵中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
7.
1968年,在几篇新闻报道中描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有2%~4%的精神病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Y。XYY综合症患者有暴力倾向,有反社会行为,有人称多出的这条Y染色体为“犯罪染色体”。下列关于XYY综合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A.患者为男性,是由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卵细胞所致 |
B.患者为男性,是由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精子所致 |
C.患者为女性,是由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卵细胞所致 |
D.患者为女性,是由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精子所致 |
8.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 B.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
C.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 D.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
10.
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DNA分子都已用32P标记的精原细胞,放在只含31P的原料中进行减数分裂。则该细胞所产生的四个精子中,含31P和32P标记的精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A.50%、50% | B.50%、100% |
C.100%、50% | D.100%、100% |
11.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蕊的发育程度 |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
12.
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的叙述,与事实相符合的是
A.格里菲斯通过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是导致R型菌转化的“转化因子” |
B.沃森、克里克构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
C.孟德尔在实验中采取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 |
D.萨顿通过实验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15.
下列有关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B.相同环境下,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C.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
D.相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
16.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内容的是()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接近1:1的两种性状比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
D.由F2出现了3:1的表现型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17.
假如水稻高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ddRR,1/8 | B.ddRR,1/16 |
C.ddRR,1/16和ddRr,1/8 | D.DDrr,1/16和DdRR,1/8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