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该实验设计原理是遵循遗传的 定律。
(2)请完善下表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和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和结论要对应,否则不得分)。
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 预测的实验结果 | 结 论(紫花基因型) |
第一步: ① | 出现性状分离 | Dd |
② | ③ | |
第二步:紫花植株×红花植株 | 全为紫花 | DD |
④ | ⑤ |

①图示反映了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
。
②由图可判断,该植物的AGpaes基因1突变为AGpaes基因2最可能是发生了 。
(4)该植物种群中因基因突变出现了一株开蓝花的,判断该植株与原植物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方法是让该植株与原植物杂交,看是否存在 。基因突变使基因频率改变了,生物 (一定/不一定)进化了。
步骤一:研究者利用该雄性不育个体作为母本与正常大豆杂交,子一代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子一代自交获得子二代,发现子二代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之比为3:1。取子二代中的雄性不育个体作为品种甲;
步骤二:选取表现为高蛋白(基因B控制)的个体连续自交选育获得纯合的高蛋白品种乙;
步骤三:选取品种甲与品种乙作为亲本杂交获得F1。
(1)雄性不育个体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若控制雄性可育或不育的基因用A、a表示,则亲本中甲的基因型是 ,乙的基因型是 。
(2)若②中高蛋白个体中BB、Bb比例分别为1/3和2/3,需要连续自交 代,纯合子比例会超过95%。
(3)研究者用步骤三中的F1自交获得F2,在F2中表现为雄性不育高蛋白的个体基因型是 ;若要获得纯种丙,还需要
。
(4)题(3)方法所需时间较长,若想缩短育种年限,可以采用 育种。
项目 | 基因 组合 | A、B同时存在 (A_B_型) | A存在、B不存在 (A_bb型) | B存在、A不存在 (aaB_型) | A和B都不存在 (aabb)型 | |
耳朵形状 | 尖状 | 圆状 | 椭圆状 | 倒扇状 | | |
杂 交 组 合 | 甲:尖状×倒扇状→F1:尖状、圆状、椭圆状、倒扇状 | |||||
乙:圆状×圆状→F1:圆状、倒扇状 | ||||||
丙:椭圆状×圆状→F1:全是尖状 |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 ;甲组杂交F1中四种表现型比例是 。
(2)除了上述的3种组合,如果进行尖状×倒扇状,得到的后代表现型只有圆状和尖状,则该圆状的基因型是 。
(3)让乙组后代F1中圆状的家畜与另一纯合椭圆状的家畜杂交,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在理论上是 。
(4)让丙组F1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圆状的有150只,那么表现为椭圆状的杂合子理论上有 只。
(5)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个体杂交,它们的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有 种,后代中纯合子比例占 。
2.单选题- (共4题)
A.该患儿致病基因来自父亲 |
B.卵细胞21号染色体不分离而产生了该患儿 |
C.精子21号染色体有2条而产生了该患儿 |
D.该患儿的母亲再生一个21三体综合症婴儿的概率为50% |

A.①和② | B.③和④ | C.①和③ | D.②和③ |

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 时期的细胞都含有23 对同源染色体 |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 段某时期 |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赤道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 时期 |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 时期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

A.a-② | B.b-③ | C.c-② | D.d-④ |
3.选择题- (共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到唐代,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会使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节选自《醒狮国学》)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吴天明导演去世后,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很不顺利,与吴天明神交已久却缘悭一面的方励导演带领着志愿者团队接手了该片的宣传和发行工作。
②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越剧与黄梅戏都各有千秋,一个声腔清悠婉丽,表演真切动人,具江南灵秀之气;一个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有浓郁生活气息。
③从诞生之日起,该私塾便提倡因材施教,任何有志于学的社会下层百姓和民间士子,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
④1043年,范仲淹这位文韬武略的诗词大家,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而被贬,回到南阳花洲书院。
⑤近日,中韩泰俄四国拳王对抗争霸赛在邵阳市区举行,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