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如图A是连续细胞分裂的某二倍体(2N=4)哺乳动物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其基因型是Aa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B、图C为该连续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哺乳动物进行减数分裂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处在图A的过程________中,导致图B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细胞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处在图A的过程__________中,图C中的染色体行为可描述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该哺乳动物进行减数分裂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
(2)图B所示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处在图A的过程________中,导致图B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细胞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处在图A的过程__________中,图C中的染色体行为可描述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水稻的高秆对矮秆为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抗病对易感病为完全显性,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纯合高秆抗病和纯合矮秆易感病的两种亲本杂交,所得F1测交,多次重复实验,统计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都近似为:4高杆抗病:1高秆易感病:1矮秆抗病:4矮秆易感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基因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让F1自交,其后代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
(3)F1测交后代出现性状重组类型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作答)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题中所涉及的基因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断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让F1自交,其后代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_
(3)F1测交后代出现性状重组类型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作答)
3.
某种动物的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e和F、f控制,E和e分别控制黑色和白色,并且当F存在时,E基因不能表达。某人做了相关的杂交实验,其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反映了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可以由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动物控制体色的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两亲本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分別为______________。
(3)如果F2黑色个体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同,现让F2中的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则产生的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黑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亲本组合 | 子一代(F1) | 子二代(F2) |
白色×白色 | 白色 | 白色:黑色=13:3 |
(1)该实验反映了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可以由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该动物控制体色的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两亲本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分別为______________。
(3)如果F2黑色个体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同,现让F2中的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则产生的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黑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37题)
4.
一个家庭中,父亲正常,母亲患血友病,婚后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正常儿子,产生这种变异最可能的亲本和时间分别是
A.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B.母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C.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D.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5.
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减数第二 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 1∶1 |
B.染色单体数目比值为 4∶1 |
C.核 DNA 数目比值为 4∶1 |
D.染色体数目比值为 2∶1 |
6.
一只杂合长翅雄果蝇与一只残翅雌果蝇杂交,产生一只三体长翅雄果蝇,其基因可能为AAa或Aaa。已知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三条中随机两条配对,剩余一条随机分配至细胞一极。为确定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不考虑基因突变),让其与残翅雌果蝇测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中单体没有分开 |
B.Aaa产生的原因只能为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
C.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5: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
D.如果后代表现型比例为长翅:残翅=1:1则该三体果蝇的基因组成为AAa |
7.
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
B.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
C.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
D.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DNA数目为2a |
8.
如图所示动物精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了①〜④所示的四个精细胞.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Ⅰ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 |
B.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对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
C.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②与③、①与④ |
D.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
9.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据图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内含8条染色体
B. 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C. 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 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内含8条染色体
B. 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C. 此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一极的基因可能是A、a、b、b
D. 此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形成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
11.
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基因,如人类的1号染色体上包括以下几种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及相关基因分布情况如图所示。据此我们不能得出

基因控制的性状 | 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
红细胞形状 | E:椭圆形细胞 e:正常细胞 |
RH血型 | D:RH阳性 d:RH阴性 |
产生淀粉酶 | A:产生淀粉酶 a:不产生淀粉酶 |

A.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女儿出现椭圆形红细胞的概率是1/2 |
B.正常情况下他们生一个Rh阳性女儿的概率是1/2 |
C.母亲体内细胞进行分裂时A和a的分离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
D.若母亲产生一个ADe的极体,不考虑基因突变,在同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卵细胞可能为ADE、aDe或aDE |
12.
火鸡有时能孤雌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这有三个可能的机制:①卵细胞形成时没有经过减数分裂,与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②卵细胞与来自相同卵母细胞的一个极体受精;③卵细胞染色体加倍。请预期每一种假设机制所产生的子代的性别比例理论值(性染色体组成为WW的个体不能成活)
A.①雌:雄=1:1;②雌1雄=1:1;③雌:雄=1:1 |
B.①全雌性;②雄:雄=4:1;③雌:雄=1:1 |
C.①雌:雄=1:;②雌:雄=2:1;③全雄性 |
D.①全雌性;②雌:雄=4:1;③全雄性 |
13.
如图表示雄果蝇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CD段表示同源染色体分开 |
B.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则图1的BC段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0条或1条Y染色体 |
C.若两图均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DE段代表的时期相同 |
D.若图1表示减数分裂、图2表示有丝分裂,则两图的CD段都发生着丝点分裂 |
17.
如图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模式图,若果蝇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cXD,则该初级卵母细胞产生的三个第二极体的基因组成为


A.AbcXD、abCXd、aBCXd | B.ABcXD、abCXd、abCXd |
C.abcXD、aBCXd、AbCXd | D.ABCXd、abcXD、abCXd |
18.
已知玉米的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下表为玉米6个纯系的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型(字母表示)及所在的染色体。品系②~⑥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的,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品系 | ① | ②果皮 | ③节长 | ④胚乳味道 | ⑤高度 | ⑥胚乳颜色 |
性状 | 显性纯合子 | 白色 pp | 短节 bb | 甜 ss | 矮茎dd | 白色 gg |
所在染色体 | ⅠⅣⅥ | Ⅰ | Ⅰ | Ⅳ | Ⅵ | Ⅵ |
A.若通过观察和记录后代中节的长短来验证基因分离定律,亲本的组合可以是①和② |
B.若要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品系①和④做亲本进行杂交 |
C.选择品系③和⑤做亲本杂交得 F1,F1自交得 F2,则 F2表现为长节高茎的植株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9 |
D.玉米的高度与胚乳颜色这两种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19.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存在着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
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区段(Ⅱ)上 |
C.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
D.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段(I)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患病女性的女儿一定是患者 |
20.
某种昆虫的翅型有长翅、正常翅、小翅3种类型,依次由常染色体上的C+、C、c基因控制。正常翅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全为正常翅或出现小翅个体;基因型相同的长翅个体杂交,子代总出现长翅与正常翅、或出现长翅与小翅个体,比例总接近2: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昆虫种群翅型的基因型最多有5种
B. 基因C+、C与c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长翅个体与正常翅个体杂交,子代中不会出现小翅个体
D. 长翅个体与小翅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的性状比例为1:1
A. 该昆虫种群翅型的基因型最多有5种
B. 基因C+、C与c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长翅个体与正常翅个体杂交,子代中不会出现小翅个体
D. 长翅个体与小翅个体杂交,理论上子代的性状比例为1:1
22.
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yr的比例为1:1 |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
C.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
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
23.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大类 |
B.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其形状、大小基本相同 |
C.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常常与性别有关 |
24.
已知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独立遗传),基因型为AaBb的黄粒油菜自交,F1中黄粒:黑粒=9:7。现将F1中全部的黄粒个体进行测交,则后代中黑粒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A.1/2 | B.1/4 | C.1/9 | D.1/16 |
25.
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
B.由F2出现3:1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比例接近1:2: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26.
下图是人类某一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遗传病甲由A、a控制,遗传病乙由B、b控制,且其中至少有一种是伴性遗传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5号的基因型是AaXBXb
D. 7号和10号的致病基因都来自1号

A. 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
C. 5号的基因型是AaXBXb
D. 7号和10号的致病基因都来自1号
27.
若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某基因纯合时能使胚胎致死(XDY或XdY也能使胚胎致死)。现有一对小鼠杂交,F1代雌雄小鼠数量比为2∶1,则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B.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C.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存活的个体中d基因频率为5/7
D.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雌鼠中的显性个体∶隐性个体 = 1∶3
A.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B.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C.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存活的个体中d基因频率为5/7
D.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雌鼠中的显性个体∶隐性个体 = 1∶3
29.
果蝇中暗红眼和朱红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控制的相对性状,一对暗红眼的果蝇生出了一只朱红眼的果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生出的朱红眼果蝇为雌性,可说明该性状是伴X染色体遗传 |
B.若生出的朱红眼果蝇为雄性,可说明该性状是伴X染色体遗传 |
C.若生出的朱红眼果蝇为雌性,可说明该性状不是伴X染色体遗传 |
D.若生出的朱红眼果蝇为雄性,可说明该性状不是伴X染色体遗传 |
30.
果蝇的眼色有红色、朱砂色和白色三种表现型,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E、e和B、b)控制,其中B、b位于X染色体上。只要有B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 和E都不存在时为白眼,其余情况为朱砂眼。红眼雄果蝇和白眼雌果蝇的子代中雌性理论上表现为
A.红眼和白眼 | B.朱砂色眼 | C.白眼 | D.红眼 |
31.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一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探索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中,进行了如下研究: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A.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B.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
C.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一演绎法
D. 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
②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A.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B.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类比推理法
C. ①假说一演绎法;②类比推理法;③假说一演绎法
D. ①类比推理法;②假说一演绎法;③类比推理法
32.
某植物种子的颜色受A和a、B和b、D和d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具备A、B、D三个基因个体的种子有色,否则无色。现有一结有色种子的植株自交,子代中无色种子占7/16。则该植株基因型不可能是
A. AaBbDd B. AABbDd C. AaBBDd D. AaBbDD
A. AaBbDd B. AABbDd C. AaBBDd D. AaBbDD
33.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
B.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
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
34.
下列有关果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中3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 |
B.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它的等位基因 |
C.白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一半含有白眼基因,一半不含白眼基因 |
D.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交配,子代全部表现为红眼果蝇 |
36.
基因A(a)和N(n)分别控制某种植物的花色和花瓣形状,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其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如下表。一亲本与白色宽花瓣植株杂交,得到F1,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粉红中间型花瓣:粉红宽花瓣:白色中间型花瓣:白色宽花瓣=1:1:3:3。该亲本的表现型最可能是
基因型 | 表现型 |
AA | 红色 |
Aa | 粉红色 |
aa | 白色 |
NN | 窄花瓣 |
Nn | 中间型花瓣 |
nn | 宽花瓣 |
A.红色中间型花瓣 | B.粉红窄花瓣 |
C.白色中间型花瓣 | D.粉红中间型花瓣 |
37.
某种品系的鼠毛灰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结果,由此推断不正确的是
杂交 | 亲本 | 后代 |
杂交A | 灰色×灰色 | 灰色 |
杂交B | 黄色×黄色 | 2/3黄色、1/3灰色 |
杂交C | 灰色×黄色 | 1/2黄色、1/2灰色 |
A.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说明亲本是纯合子 |
B.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
C.杂交B后代中黄色毛鼠既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
D.鼠毛色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
38.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可以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有同等机会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在一块农田里间行种植等数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收获的子代玉米中该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应接近
A.1:l | B.1:3 | C.5:8 | D.7:9 |
39.
下列遗传学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
B.伴性遗传: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
C.显性性状:两个亲本杂交,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 |
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3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