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九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31470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7

1.单选题(共14题)

1.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虽然含量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该观点可以通过下面哪一实例得到证明?( )
A.缺Mg时叶片变黄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
C.动物血液钙盐含量太低会抽搐D.缺P会影响ATP的吸收
2.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操作步骤中,正确的是()
A.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滴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混现用
3.
现提供可配制斐林试剂的溶液:甲液(0.1 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 g/mL的CuSO4溶液)以及蒸馏水,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可灵活性地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 ②蔗糖 ③蛋白质 ④RNA
A.只有①B.①和②C.①和③D.②、③和④
4.
某环肽内部有侧链形成的肽键和二硫键,形状类似于“8”,具体如右图所示,现已知该环肽由m个氨基酸组成,那么形成该环肽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A.18m+18B.18m+16
C.18m+36D.18m+38
5.
某单链多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脱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如图)及5个游离的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解得到的几种多肽比原多肽减少氢原子14个
B.水解得到的几种多肽的肽键总数比原多肽的肽键数少3个
C.若将得到的5个氨基酸缩合成5肽,则有5种不同的氨基酸序列
D.该多肽由51个氨基酸组成,水解得到的几种多肽比原多肽增加了4个氧原子
6.
下列不属于动物体内蛋白质功能的是()
A.构成毛发的主要成分B.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酶
C.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D.细胞吸收物质的载体
7.
有3个核酸分子,经分析共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4条多核苷酸链,它的组成是
A.1个DNA分子,2个RNA分子
B.3个DNA分子
C.2个DNA分子,1个RNA分子
D.3个RNA分子
8.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需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下列关于盐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B.水解核酸,使DNA和RNA分离
C.调节染色剂的pHD.加速染色剂与RNA结合
9.
在大肠杆菌的核酸中,含有A、C、T、G的核苷酸种类数是()
A. 4    B. 5    C. 6    D. 7
10.
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②若由b构成的核酸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则a为脱氧核糖
③组成化合物b的元素有C、H、O、N四种
④a属于不能水解的糖,是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⑤若a为核糖,则由b组成的核酸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⑥幽门螺杆菌体内含的化合物m共五种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1.
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的反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淀粉、麦芽糖和糖原都属于多糖B.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C.淀粉一定不是该生物自身合成的D.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
12.
近年来有关脂质的研究备受关注。脂质组学(Lipidomics)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研究。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脂质    B. 性激素、维生素D、抗体都属于脂质
C. 有些脂质可以参与血液中糖类的运输    D. 脂质都可以作为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细胞中的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②若哺乳动物血液中Ca2+的含量过低,则会发生抽搐
③Mg2+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④铁在人体内结合与运输02的过程中不可缺少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4.
生物的遗传物质和生命活动的承担者分别是
①核酸    ②核糖核酸   ③脱氧核糖核酸   ④蛋白质  ⑤脂质   ⑥糖类
A.①④B.②⑤C.③⑥D.②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