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现有如下材料,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证实上面的猜测哪个正确。
(1)材料用具:三株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蒸馏水、含有植物必需元素的各种无机盐。
(2)实验原理:任何一种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3)方法步骤:
①首先配制完全培养液(即: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无机盐的培养液)、相应的缺锌培养液和________培养液,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缸并编号为A、B、C。
②将三株长势相同的幼苗分别培养在上述三种培养液中。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________缸内的苹果幼苗正常生长。
②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若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若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无关。
(5)若实验证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步骤后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
(1)材料用具:三株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蒸馏水、含有植物必需元素的各种无机盐。
(2)实验原理:任何一种必需元素在植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
(3)方法步骤:
①首先配制完全培养液(即: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无机盐的培养液)、相应的缺锌培养液和________培养液,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缸并编号为A、B、C。
②将三株长势相同的幼苗分别培养在上述三种培养液中。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预测和分析:
①________缸内的苹果幼苗正常生长。
②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若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若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为小叶病,则说明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无关。
(5)若实验证明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步骤后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
2.
以下是生物体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_______,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________。
(2)A 的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_,图中与其元素组成相同的大分子有___________(填字母)
(3)在植物体内特有的储能物质是 ____________。
(4)物质G在高温、强酸、强碱等环境中会 _________,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有______种 。

(1)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_______,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________。
(2)A 的元素组成是___________,图中与其元素组成相同的大分子有___________(填字母)
(3)在植物体内特有的储能物质是 ____________。
(4)物质G在高温、强酸、强碱等环境中会 _________,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有______种 。
3.
甲图表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乙图表示某三十九肽中共有丙氨酸(R基为-CH3)4个,现去掉其中的丙氨酸得到4条长短不等的多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的元素组成一定含____________,C这个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2)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从蛋白质自身分析,原因有氨基酸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同,以及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__千变万化.
(3)乙图中,三十九肽被水解后得到的多肽键数量减少______个,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_______、_______个。
(4)乙图中的三十九肽水解过程,共需______个水分子


(1)甲图中A的元素组成一定含____________,C这个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___。
(2)蛋白质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从蛋白质自身分析,原因有氨基酸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不同,以及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__千变万化.
(3)乙图中,三十九肽被水解后得到的多肽键数量减少______个,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_______、_______个。
(4)乙图中的三十九肽水解过程,共需______个水分子
2.单选题- (共13题)
4.
对生物体内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蔗糖、脂肪、维生素D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 |
B.磷脂、胰岛素、腺嘌呤中都含有 N |
C.鲜重和干重中占比例最多的元素都属于大量元素 |
D.有的微量元素参与构成重要化合物,如血红蛋白中的Fe |
5.
请判断下列几则广告语中有多少条存在科学性错误( )
①这种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②某种食品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大量食用
③这种营养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20种必需氨基酸
④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①这种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②某种食品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大量食用
③这种营养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20种必需氨基酸
④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
A.3条 | B.4条 | C.2条 | D.0条 |
6.
下列有关化合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蔗糖、核糖在动植物中都有 |
B.脂肪只存在于动物细胞,是良好的储能物质 |
C.糖原主要分布于动物的肌肉和肝脏 |
D.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没有DNA |
7.
关于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色的脂肪颗粒 |
B.用于鉴定蛋白质的斐林试剂可使溶液呈紫色 |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
D.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
8.
关于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O4-是组成磷脂、RNA和纤维素的必需成分 |
B.无机盐离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有重要作用 |
C.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必需成分,植物缺乏镁时会导致叶片发黄 |
D.生物体内的某些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
9.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既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又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
B.细胞代谢旺盛时,结合水/自由水比值越大 |
C.体内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 |
D.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随生物个体代谢的强弱而变化 |
10.
微量元素含量少但对人的健康却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各组元素全部是微量元素的是( )
A. B、K、Cl、 Mn B. Fe、Zn、Cu、Mn
C. Mo、Mg、Mn、Cu D. Mg、Fe、Ca、Cu、
A. B、K、Cl、 Mn B. Fe、Zn、Cu、Mn
C. Mo、Mg、Mn、Cu D. Mg、Fe、Ca、Cu、
12.
现有氨基酸a个,它们共有氨基b个,共有羧基c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共同合成的含有d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数目依次是( )
A.a−d,b+d−a,c+d−a | B.a−d,a+d−b,a+d−c |
C.a−d,a+b−d,a+c−d | D.a−d,a+b+d,a+c+d |
13.
如图中甲、乙代表物质(或结构),丙表示甲、乙两者的共性(或相同点)。则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真核细胞;乙:原核细胞;丙:都有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DNA |
B.甲:脱氧核糖核酸;乙:核糖核酸;丙:含氮的碱基组成一样、都有磷酸 |
C.甲:糖原;乙:纤维素;丙:构成两者的基本单位(单体)都是葡萄糖 |
D.甲:还原糖;乙:二糖;丙:两者里面都包含麦芽糖 |
14.
图是两种二糖的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蔗糖可以直接被细胞吸收 |
B.M、N指代的物质分别是葡萄糖、半乳糖 |
C.M代表的物质也是组成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单位 |
D.因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故麦芽糖和蔗糖也是还原糖 |
15.
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脂质的构成元素和糖类不完全一样,某些脂质的元素组成有 N、P |
B.胆固醇既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参与了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
C.维生素 D 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
D.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相比,脂肪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少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