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1题)
1.
水稻的A基因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a和b基因没有相应的功能。某实验室从一种野生型水稻(正常株高)的群体中发现了甲、乙两株矮生突变体植株,其自交后代全为矮生。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分别与野生型水稻杂交,两组F1均为正常株高,两组F2均出现正常:矮生=3:1的分离比。请回答:

(1)研究者以野生型水稻和甲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分析可知,甲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2)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进行杂交,产生的F1均为正常株高,说明乙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3)利用上述植株设计杂交实验探究Aa、Bb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
(4)A、B均可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5)A基因通过______,进而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通过______直接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上述实例说明______,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研究者以野生型水稻和甲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分析可知,甲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2)将甲、乙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进行杂交,产生的F1均为正常株高,说明乙植株的基因型应为______。
(3)利用上述植株设计杂交实验探究Aa、Bb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
(4)A、B均可发生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的特点。
(5)A基因通过______,进而控制赤霉素的合成;B基因通过______直接控制赤霉素受体的合成。上述实例说明______,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单选题- (共5题)
2.
月季成熟的叶片为紫红色,其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物质,液泡中的花青素为水溶性物质。以此为实验材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
B.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素的色素带 |
C.以成熟叶肉细胞为材料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
D.以成熟叶肉细胞为材料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
3.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结构和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肝细胞中内质网膜面积很大,有利于多种代谢反应的顺利进行 |
B.神经细胞具有细而长的突起,有利于调节全身各器官的生理活动 |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有大量的线粒体,有利于主动运输的能量供应 |
D.性腺细胞有大量核糖体和高尔基体,有利于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4.
下列关于某二倍体动物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的时期有同源染色体 |
B.染色体组数加倍的时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
C.染色体和DNA数目相等的时期一定发生等位基因分离 |
D.染色单体和DNA数目相等的时期一定都有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5.
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雄性,ZW雌性)。Z染色体上的DMRT1基因的表达量与其数目呈正相关,从而影响鸡的性别。雄性的高表达量开启睾丸的发育,而雌性的低表达量开启卵巢的发育。研究发现:①无Z染色体的个体无法发育;②一定因素影响下,母鸡可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卵细胞中可能找不到DMRT1基因 |
B.鸡群中可能存在只有一条性染色体Z的雌性个体 |
C.正常的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后,其染色体组成改变为ZZ |
D.性反转的公鸡与正常的母鸡交配,子代中雌性:雄性为2:1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1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