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科研人员以蚕豆为实验材料研究甲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溶液处理蚕豆,一段时间后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植株上典型叶片的大小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________的甲醇可促进蚕豆叶片生长,因此选取此浓度甲醇进行系列实验。
(2)研究发现,喷施甲醇能增加气孔导度,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由此推测甲醇处理增加了________量,使在________中进行的暗反应速率提高。

(3)为深入研究甲醇促进气孔开放的作用机理,研究者分别提取了甲醇处理前与处理2h、6h后叶片细胞中的一种调节气孔大小的F蛋白,用________法来特异性检测蛋白质的产生,其表达的量可通过特定的方式显现,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

图3
(4)已有研究表明F蛋白可与细胞膜上H+—ATP酶结合。研究者制备了膜上含H+—ATP酶的小囊泡,并在小囊泡内加入特定荧光染料,质子与荧光染料结合可引起荧光猝灭。在含有上述小囊泡的体系中加入ATP和H+,测定小囊泡内特定荧光的吸光值,得到图3所示结果。由图可知细胞膜上H+—ATP酶的两个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3)、(4)研究结果,推测甲醇处理叶片可以通过以上两项生理过程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保卫细胞的渗透压,从而导致气孔开放程度增大。

(1)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溶液处理蚕豆,一段时间后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植株上典型叶片的大小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________的甲醇可促进蚕豆叶片生长,因此选取此浓度甲醇进行系列实验。
(2)研究发现,喷施甲醇能增加气孔导度,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由此推测甲醇处理增加了________量,使在________中进行的暗反应速率提高。

(3)为深入研究甲醇促进气孔开放的作用机理,研究者分别提取了甲醇处理前与处理2h、6h后叶片细胞中的一种调节气孔大小的F蛋白,用________法来特异性检测蛋白质的产生,其表达的量可通过特定的方式显现,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

图3
(4)已有研究表明F蛋白可与细胞膜上H+—ATP酶结合。研究者制备了膜上含H+—ATP酶的小囊泡,并在小囊泡内加入特定荧光染料,质子与荧光染料结合可引起荧光猝灭。在含有上述小囊泡的体系中加入ATP和H+,测定小囊泡内特定荧光的吸光值,得到图3所示结果。由图可知细胞膜上H+—ATP酶的两个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3)、(4)研究结果,推测甲醇处理叶片可以通过以上两项生理过程________(填“增加”或“降低”)保卫细胞的渗透压,从而导致气孔开放程度增大。
2.
水杨酸(SA)在植物体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1)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的是________。
①所选幼苗长势相同②细苗进行随机分组③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④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组为________组,B组叶面应喷洒________。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________(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G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光合作用中需要的一种酶,它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推测这种酶参与了暗反应中________过程。

(4)实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①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________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________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5)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组 别 | 第1~3天 | 第4~9天 | 第10天 | ||||
叶面喷洒 | 日温/夜温 | 光照 | 日温/夜温 | 光照 | 分组 | 检测 | |
A | H2O | 25℃/18℃ | 适宜 | 25℃/18℃ | 适宜 | A1 | 光合速率 |
A2 | G基因表达量 | ||||||
B | ? | 25℃/18℃ | 适宜 | 18℃/12℃ | 弱光 | B1 | 光合速率 |
B2 | G基因表达量 | ||||||
C | SA | 25℃/18℃ | 适宜 | 18℃/12℃ | 弱光 | C1 | 光合速率 |
C2 | G基因表达量 |
(1)设计实验时,应该遵循的是________。
①所选幼苗长势相同②细苗进行随机分组③每组均用一株幼苗作为材料④重复进行实验
(2)实验中A组为________组,B组叶面应喷洒________。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________(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
(3)G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光合作用中需要的一种酶,它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推测这种酶参与了暗反应中________过程。

(4)实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①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________的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________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5)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是指当花粉落在自身柱头上时,花粉不能够正常萌发或穿过柱头,无法完成受精作用,表现为自交不能结实的现象。为了将白菜中的自交不亲和基因转入甘蓝型油菜,科研人员进行了图1所示的杂交实验过程,从而培育出自交不亲和的油菜。

(1)据图分析,F1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其中C组染色体有________条。由于C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随机移向某一极,F1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为AC的配子占________,因而F1与亲代母本杂交可获得染色体组成为AACC的BC1植株,选育得到自交不亲和的纯系植株M。植株M自交不亲和的原因是F1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以得到的纯系植株M与纯系甘蓝型油菜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植株自交获得的510株植株中,369株为自交亲和植株,其余为自交不亲和植株,初步判断自交不亲和性状是________性状。对子一代植株进行测交,调查测交后代植株群体的亲和性分离情况,可验证该假设。符合预期的结果是________。
(3)研究发现,油菜自交不亲和性与S位点的基因型有关,机理如图2所示。
①据图分析,落在柱头上的油菜花粉是否能萌发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
②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自交导致退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据图分析,F1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其中C组染色体有________条。由于C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随机移向某一极,F1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为AC的配子占________,因而F1与亲代母本杂交可获得染色体组成为AACC的BC1植株,选育得到自交不亲和的纯系植株M。植株M自交不亲和的原因是F1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以得到的纯系植株M与纯系甘蓝型油菜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植株自交获得的510株植株中,369株为自交亲和植株,其余为自交不亲和植株,初步判断自交不亲和性状是________性状。对子一代植株进行测交,调查测交后代植株群体的亲和性分离情况,可验证该假设。符合预期的结果是________。
(3)研究发现,油菜自交不亲和性与S位点的基因型有关,机理如图2所示。
①据图分析,落在柱头上的油菜花粉是否能萌发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
②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自交导致退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11题)
4.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常选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实验材料 |
B.在固定化细胞的实验中,凝胶珠制备好后需置于蒸馏水中清洗去除其中钙离子和杂菌 |
C.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染液 |
D.在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的实验中,可选用富含葡萄糖的番茄汁为实验材料 |
5.
下图表示生物体细胞内的四个重要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三个生理过程所需原料依次为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
B.硝化细菌可完成上述四个生理过程,其中丁过程发生于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 |
C.甲过程所需的条件有模板、原料、能量、酶、引物等,其中引物为RNA |
D.在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也存在乙、丙、丁生理过程,丙过程中核糖体由上往下运动 |
6.
下列关于细胞中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相同 |
B.RNA中没有碱基对,在细胞中不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
C.DNA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RNA合成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 |
D.蛋白质的多样性只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数目有关 |
7.
如图为某动物细胞内部分蛋白质合成、加工及转运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对其加工的蛋白质先进行分类再转运至细胞的不同部位 |
B.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通过囊泡运输到内质网腔内加工 |
C.分泌蛋白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D.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形成需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
8.
叶绿体与线粒体结构相似,功能相关,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细胞器中水的消耗和产生都发生在膜结构上 |
B.叶绿体中合成的糖类可作为线粒体中呼吸作用的底物 |
C.两种细胞器的生物膜总面积与细胞器表面积之比大于2 |
D.因为功能不同,所以两种细胞器具有的酶的种类完全不同 |
9.
将某哺乳动物(2N=16)肝细胞内核DNA全部用32P标记,然后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全部细胞均能连续分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第1次分裂结束后,全部细胞均含32P,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16 |
B.在第2次分裂结束后,一半细胞中含32P,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16 |
C.在第1次分裂中期,全部染色体均含32P,每条染色体中含有32P的脱氧核苷酸链有2条 |
D.在第2次分裂中期,全部染色体均含32P,每条染色体中含有32P的脱氧核苷酸链有1条 |
10.
下列关于某二倍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存在同源染色体 |
C.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
D.有丝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出现的变异类型有所不同 |
11.
如图所示为某基因片段中有一条链被15N标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酶和DNA酶作用于①处,DNA解旋酶作用于③处 |
B.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图示的碱基对共有14个氢键 |
C.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原料的PCR体系中扩增3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8 |
D.若该基因一条链上G+C占60%,则其转录成的mRNA链中G+C一定也占60% |
12.
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选用该种动物的两个纯合黄色个体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 )
A.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 B.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
C.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 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
13.
囊性纤维化(CF)是美国白人中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者。如图是该病的家系图,如果Ⅲ3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并生下一个正常男孩,该男孩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


A.1/3 | B.13/38 |
C.52/153 | D.801/2500 |
14.
如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物种甲的部分个体从A地区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乙、丙两群体数量较多,雌雄比例相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
B.甲、丙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
C.可遗传变异的差异是决定乙、丙进化方向的根本原因 |
D.若种群丙中XBXB占18%,XBXb占24%,则XbY约占20% |
3.多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11道)
多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