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5题)
1.
下图1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2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含_____条染色单体、____个核DNA分子。
(2)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图1中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是______。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___细胞。
(3)图2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4)图1中____________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对应图2中的cd段。

(1)图1中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含_____条染色单体、____个核DNA分子。
(2)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图1中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是______。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___细胞。
(3)图2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4)图1中____________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对应图2中的cd段。
2.
某自花传粉植物,其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和d、R和r)控制,花色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紫花和白花的基因型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种。
(2)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蓝花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____。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Ddrr与ddRr的植株杂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
(4)基因型为DdRr与ddRr的植株杂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植株占______。

(1)紫花和白花的基因型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种。
(2)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蓝花出现的概率是___________。基因型为DdRr的植株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Ddrr与ddRr的植株杂交,后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
(4)基因型为DdRr与ddRr的植株杂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植株占______。
3.
下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1不携带致病基因。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
(2)Ⅰ-2的基因型是____,Ⅱ-3的基因型是_____。Ⅲ-2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第I代的______号。
(3)若Ⅲ-1与Ⅲ-4婚配,其后代患病的概率是______。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
(2)Ⅰ-2的基因型是____,Ⅱ-3的基因型是_____。Ⅲ-2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第I代的______号。
(3)若Ⅲ-1与Ⅲ-4婚配,其后代患病的概率是______。
4.
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某DNA片段上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⑤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过程是______,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发生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
(2)图中b过程是______,c过程中结构⑤运输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是______。
(3)能够发生上图所示过程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________。

(1)图中a过程是______,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发生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
(2)图中b过程是______,c过程中结构⑤运输的氨基酸的密码子是______。
(3)能够发生上图所示过程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________。
5.
马鹿生活在草原上,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说明变异具有______________。经研究发现,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马鹿的尾有钝圆和细长两种表现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某马鹿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纯合钝圆尾、细长尾马鹿分别占50%、10%,则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雄马鹿出现的概率是______。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
(3)狼是马鹿的天敌,二者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生存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1)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说明变异具有______________。经研究发现,马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_______的结果,该过程_____(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马鹿的尾有钝圆和细长两种表现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钝圆尾马鹿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某马鹿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纯合钝圆尾、细长尾马鹿分别占50%、10%,则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雄马鹿出现的概率是______。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
(3)狼是马鹿的天敌,二者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生存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单选题- (共34题)
7.
在西印度洋圣露西亚岛上有一种蜂鸟,雄鸟的喙直而短,雌鸟的喙弯而长。雌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短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如果雌鸟出现在短筒状花蕊蜜管的花附近,其往往会受到雄鸟的驱赶。由此不能推断的是
A.蜂鸟不同喙性状的出现,可以降低雌、雄蜂鸟之间争夺食物的激烈程度 |
B.蜂鸟与被取食的花之间相互适应,共同进化 |
C.雄蜂鸟的喙直而短有利于吸引雌蜂鸟进行交配而繁殖后代 |
D.蜂鸟可为被取食的花传粉,有助于被取食的花的繁衍 |
8.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配子死亡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
B.农药的选择会导致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
C.三倍体植株不育是因为体细胞中缺少同源染色体 |
D.华南虎与东北虎交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华南虎与东北虎是同一物种 |
9.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缺乏必要的酶系统,不能独立生存 |
B.R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不同 |
C.格里菲思证明了 S型菌的DNA能够使R型菌发生转化 |
D.肺炎双球菌进行了有丝分裂 |
10.
经研究发现,豌豆种子中含有的SBEI酶能够催化淀粉的合成,SBEI酶由SBE I基因控制合成。皱粒豌豆种子的SBEI基因中插入了 800个碱基对,使该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导致SBEI酶不能合成,从而不能合成淀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皱粒豌豆形成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
B.SBEI酶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 |
C.该事例说明了基因可直接控制性状 |
D.圆粒和皱粒豌豆中相同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相同 |
11.
下列关于人体中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一般可遗传给后代 |
B.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可遗传给后代 |
C.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细胞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
D.基因突变对人体都是不利的 |
12.
下列变异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A.父母正常,但女儿患艾滋病 |
B.封闭山区中,父母正常,但儿子患“大脖子”病 |
C.正常绿色植物的种子在阴暗处发育成的黄化苗 |
D.袁隆平培育的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
13.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不含致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
B.一对相对性状中,只含有一个隐性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
C.我国人群中大约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 |
D.调查遗传病可以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入手 |
14.
下列有关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
B.多倍体都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产生可育配子 |
C.秋水仙素可抑制染色体复制,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
D.四倍体马铃薯的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
15.
中国水仙体细胞中含有30条染色体,属于三倍体,只开花不结果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水仙体细胞的一个染色体组中有10条染色体 |
B.利用中国水仙叶肉细胞培养形成的植株是单倍体 |
C.中国水仙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6个染色体组 |
D.中国水仙减数分裂联会时会发生紊乱 |
16.
下图1是某家庭遗传系谱图,Ⅱ4是患者。图2表示图1中4个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字母a、b、c、d分别对应图1中的Ⅰ1、Ⅰ2、Ⅱ3、Ⅱ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B.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
C.Ⅱ3与一正常人婚配,其后代正常的概率是1/2 |
D.致病基因的长度小于正常基因的长度 |
17.
下图表示某种二倍体农作物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C、D、E、F植株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均相等 |
B.若A、B两品种的基因型均为Aa,由于基因自由组合,C品种有三种基因型 |
C.①②⑥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
D.③④⑤育种过程缩短了育种年限 |
19.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
B.单基因遗传病患者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
C.利用基因探针技术可检测所有类型的遗传病 |
D.猫叫综合征是由染色体结构异常而引起的 |
20.
小麦是异源六倍体,黑麦是二倍体。某科研人员以小麦和黑麦为研究对象,培育出八倍体小黑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小麦体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同源染色体 |
B.小麦和黑麦杂交形成的植株通常是不育的 |
C.小麦和黑麦杂交形成的植株称为八倍体小黑麦 |
D.小麦和黑麦能杂交形成后代,二者属于同一物种 |
21.
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培育出作物新品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杂交育种,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
B.利用诱变育种,可在短时间内定向获得所需新品种 |
C.利用多倍体育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D.单倍体育种中,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种子的产量高 |
22.
—株水稻一般只长一个穗,然而在某地却出现了一株水稻长有两个甚至三个穗的现象,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这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水稻的基因结构没有发生改变 |
B.水稻在发育过程中,体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
C.水'稻花粉直接发育为植株所结种子,从而造成一株多穗现象 |
D.染色体数目加倍一般不会造成这种现象出现 |
24.
在古代,人们把鱼尾、鱼鳍以及鱼眼等比较大且体色鲜艳的鲫鱼从原来的鱼群中分离出来,并单独饲养使其繁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与原有鲫鱼表现型不同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新品种——金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会导致控制鲫鱼体色的基因发生定向改变 |
B.人工选择会导致控制鲫鱼鱼尾比较大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
C.金鱼体细胞中的基因与野生鲫鱼的完全不同 |
D.金鱼体细胞中基因的碱基种类与野生鲫鱼的一定不同 |
25.
下列有关物种及新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
B.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
C.狮和虎交配获得的狮虎兽属于二倍体,说明狮和虎属于同一个物种 |
D.不同物种的种群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进行基因交流 |
26.
水稻为雌雄同株植物,其抗稻瘟病与易感稻瘟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细胞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B、b对稻瘟病的抗性表达有影响,BB会使水稻抗性完全消失,Bb使抗性减弱(弱抗病),bb不影响抗性表达。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两纯合亲本杂交,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
B.F2中的弱抗病植株全部是杂合子 |
C.F2中的抗病植株自交,后代中抗病植株占5/6 |
D.F2中的易感病植株可通过测交鉴定其基因型 |
27.
下列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摩尔根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 |
B.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一定是等位基因 |
C.非等位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
D.每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
28.
下列关于多倍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植物中多倍体很常见,在动物中多倍体很少见 |
B.多倍体草莓的果实一般长得比二倍体草莓的大 |
C.利用三倍体无子西瓜不能培育出三倍体的无子西瓜 |
D.经低温处理得到的多倍体,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
29.
控制猫尾长短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某杂交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中,亲本长尾猫的基因型与F1中长尾猫的相同 |
B.甲杂交过程属于测交过程 |
C.可用测交法判断F2中长尾猫是否是纯合子 |
D.F2中长尾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短尾猫所占的比例为1/2 |
30.
有关某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 |
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
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相等 |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
31.
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子代噬菌体DNA合成所需的原料来自亲代噬菌体 |
B.催化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合成的酶来自亲代噬菌体 |
C.亲代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 |
D.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的合成模板是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
32.
某双链DNA分子片段有100个碱基对,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腺嘌呤和尿嘧啶共占44%。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至少含胸腺嘧啶44个 |
B.该DNA分子复制3次,最少需消耗392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C.该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中有6个DNA含有子链 |
D.该DNA分子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
33.
下列有关DNA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链状DNA分子中每一个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相连 |
B.环状DNA分子中嘌呤数与嘧啶数不相等 |
C.DNA聚合酶催化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 |
D.DNA解旋酶催化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
34.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内基因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聚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不相同 |
B.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可转录出多个mRNA分子 |
C.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每种氨基酸都有多个相应的密码子 |
D.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中碱基数量是翻译形成的肽链中氨基酸数目的3倍 |
35.
下列有关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异常细胞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病因是血红蛋白结构异常 |
C.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主要原因是缺铁 |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病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
36.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本质的认识,正确的是
A.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变化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
B.DNA分子的碱基对的替换、增加或缺失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
C.DNA分子的磷酸位置的变化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
D.DNA分子的氢键的变化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5道)
单选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