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4题)
1.
下图1是某二倍体雄性动物(基因型为AaBb),某精原细胞进行连续分裂的示意图(未发生基因突变)。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 ,A细胞中含有______个四分体。
(2)图1中B细胞内染色体、染色体上DNA、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_____________。
(3)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________细胞处于图2中的b~c段。
(4)由图1中C细胞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姐妹/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由C细胞基因组成可推知,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型。


(1)图1中A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 ,A细胞中含有______个四分体。
(2)图1中B细胞内染色体、染色体上DNA、染色单体的数目依次为_____________。
(3)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________细胞处于图2中的b~c段。
(4)由图1中C细胞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姐妹/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由C细胞基因组成可推知,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中共有_________种基因型。
2.
研究表明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 - NP)会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而且随着浓度增加时间延长,作用加强。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验证上述结论,请补充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与用具:神经细胞细胞培养液生理盐水、三硝基丙酸(3- NP)溶液、0.1% DMSO溶液(用于配制三硝基丙酸溶液)培养瓶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仪器、试剂用具操作、培养条件、检测活细胞方法等不做具体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实验分组设计:
甲组:细胞培养液+神经细胞+适量低浓度三硝基丙酸(3- NP)溶液
乙组:细胞培养液+神经细胞+等量高浓度三硝基丙酸(3- NP)溶液
丙组:细胞培养液+神经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以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实验组活细胞数/对照组活细胞数×100%,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为1)为指标,设计坐标曲线图。
______
(3)分析与讨论:
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材料与用具:神经细胞细胞培养液生理盐水、三硝基丙酸(3- NP)溶液、0.1% DMSO溶液(用于配制三硝基丙酸溶液)培养瓶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仪器、试剂用具操作、培养条件、检测活细胞方法等不做具体要求)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实验分组设计:
甲组:细胞培养液+神经细胞+适量低浓度三硝基丙酸(3- NP)溶液
乙组:细胞培养液+神经细胞+等量高浓度三硝基丙酸(3- NP)溶液
丙组:细胞培养液+神经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以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实验组活细胞数/对照组活细胞数×100%,对照组细胞存活率为1)为指标,设计坐标曲线图。
______
(3)分析与讨论:
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3.
图甲中的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5℃时CO2的吸收或释放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光照强度对水藻光合速率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图(灯亮度可调),图丙曲线是将图乙中的试管密闭后,调节灯亮度的过程中,水面上方CO2相对含量的变化。试回答:

(1)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3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甲曲线中a点将向______方移动,光补偿点将向______方移动。
(2)图乙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假设图乙试管水中的CO2浓度始终不变,图丙中D点时,图乙的灯处于_____(开启/关闭)状态,图丙中从A到E这段时间内水藻体内有机物含量会__________(增多/减少/不变),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4)图丙中,若在C点突然增加光照,则在短时间内叶绿体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将_______。(增多/减少/不变)

(1)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3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甲曲线中a点将向______方移动,光补偿点将向______方移动。
(2)图乙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假设图乙试管水中的CO2浓度始终不变,图丙中D点时,图乙的灯处于_____(开启/关闭)状态,图丙中从A到E这段时间内水藻体内有机物含量会__________(增多/减少/不变),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4)图丙中,若在C点突然增加光照,则在短时间内叶绿体内三碳化合物含量将_______。(增多/减少/不变)
4.
已知果蝇中野生型眼色与朱红色眼色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卷翅与野生型翅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

(1)果蝇的朱红色眼色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为___性基因。
(2)亲代雌蝇的基因型为___,亲代雄果蝇的表现型为___。
(3)子代表现型为卷翅、朱红色眼色的雌蝇中,杂合子比例为___。
(4)若子代卷翅、野生型眼色雄果蝇与野生型翅、朱红色眼色雌果蝇交配,则后代出现卷翅、朱红色眼色果蝇的概率为___。
(5)若一只野生型眼色雌果蝇与一只朱红色眼色雄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个别特殊的朱红色眼色果蝇和野生型眼色果蝇,用显微镜观察例外的朱红色眼色果蝇和野生型眼色果蝇细胞核型,结果如右图,则出现个别例外果蝇的原因可能是___。
(6)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现有若干红眼和白眼的雌雄果蝇,若用一次杂交实验探究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可选用___雌果蝇与___雄果蝇杂交。
| 卷翅、朱红色眼色 | 卷翅、野生型眼色 | 野生型翅、朱红色眼色 | 野生型翅、野生型眼色 |
雌蝇 | 3/4 | 0 | 1/4 | 0 |
雄蝇 | 3/8 | 3/8 | 1/8 | 1/8 |

(1)果蝇的朱红色眼色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为___性基因。
(2)亲代雌蝇的基因型为___,亲代雄果蝇的表现型为___。
(3)子代表现型为卷翅、朱红色眼色的雌蝇中,杂合子比例为___。
(4)若子代卷翅、野生型眼色雄果蝇与野生型翅、朱红色眼色雌果蝇交配,则后代出现卷翅、朱红色眼色果蝇的概率为___。
(5)若一只野生型眼色雌果蝇与一只朱红色眼色雄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个别特殊的朱红色眼色果蝇和野生型眼色果蝇,用显微镜观察例外的朱红色眼色果蝇和野生型眼色果蝇细胞核型,结果如右图,则出现个别例外果蝇的原因可能是___。
(6)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红眼W、白眼w)。现有若干红眼和白眼的雌雄果蝇,若用一次杂交实验探究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可选用___雌果蝇与___雄果蝇杂交。
2.单选题- (共21题)
5.
如图所示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图,①~⑤表示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分离的染色体被纺锤丝拉向两极 |
B.②时期各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 |
C.④时期中心体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
D.⑤中的G1期主要变化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6.
如图①~④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不同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2通过图②方式运输,甘油通过图①方式运输 |
B.图①③中载体蛋白的形状改变均需要由ATP提供能量 |
C.图①转运物质的速率比②要大 |
D.图④方式体现了质膜的流动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类似的方式运输 |
7.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
B.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
C.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
D.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
9.
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的活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解离能增加分裂期细胞的数量 |
B.龙胆紫能促进染色质螺旋形成染色体 |
C.染色前漂洗能增加染色体的着色效果 |
D.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 |
10.
在水稻生长期施加不同含量的氮肥和硅,于高光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下测定水稻抽穗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实验处理和结果如表。
(说明:气孔导度指气孔张开程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作出的判断是( )
| 叶绿素含量 (mg/g) | 光合速率 (umol/m2•s) |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umol/mmol) | 气孔导度 (mmol/m2•s) |
低氮无硅 | 45.2 | 18.6 | 248 | 0.62 |
低氮中硅 | 47.3 | 18.8 | 244 | 0.68 |
低氮高硅 | 48.2 | 19.7 | 237 | 0.65 |
高氮无硅 | 47.5 | 19.6 | 271 | 0.67 |
高氮中硅 | 53.8 | 20.9 | 255 | 0.82 |
高氮高硅 | 55.4 | 20.3 | 256 | 0.70 |
(说明:气孔导度指气孔张开程度)
根据实验结果可作出的判断是( )
A.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越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速率越大 |
B.适当提高氮肥施用量可以提高水稻叶片面积,从而导致光合速率增大 |
C.高氮中硅处理下固定二氧化碳所需酶的含量和活性较高,水稻光合速率最大 |
D.高氮高硅处理下水稻叶绿素含量最高,吸收和转化为ATP、NADPH中的能量最多 |
11.
下列关于19世纪30年代建立的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细胞组成 | B.证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
C.由施莱登、施旺和菲尔肖三位科学家提出 | D.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
13.
某同学在观察几种二倍体生物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后绘制出图甲、乙、丙。下列与图示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细胞可能处于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B.图乙表示的细胞共有2个染色体组、8个DNA分子 |
C.图甲所示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
D.图丙中Ⅰ组可表示生殖细胞,Ⅱ组细胞可处于间期,Ⅲ组细胞中可观察到四分体 |
17.
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图①、③所示烧怀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
B.乙同学的实验模拟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 |
D.①~④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的组合有16种 |
18.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的细菌为子代噬菌体的产生提供了模板和原料 |
B.上清液出现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
C.②操作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
D.放射性32P大量存在于沉淀中,即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
19.
下图所示DNA分子片段中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DNA聚合酶可作用于形成①处的化学键,解旋酶作用于③处 |
B.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
C.把此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00% |
D.若该DNA分子中一条链上G+C=56%,则无法确定整个DNA分子中T的含量 |
20.
已知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和乙杂交得F1,再用F1与玉米丙杂交,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


A.DdRr | B.ddRR | C.ddRr | D.Ddrr |
21.
取小鼠的一个精原细胞(2n=40),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转移至普通培养基中直至完成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片段交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有 80 条染色体带有标记 |
B.一个次级精母细胞有 0 或 1 或 2 条 Y 染色体带有3H 标记 |
C.至少有 4 个精细胞含有3H 标记染色体 |
D.所有精细胞的染色体中有 25%带有3H 标记 |
22.
豌豆的花色和花的位置分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自交获得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9:3:3:1.将红花腋生与白花顶生豌豆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 F1,F1自交得到的 F2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花顶生:红花顶生:白花腋生:红花腋生=15:9:5:3,则亲本植株的基因型是( )
A.AAbb 与 aaBB | B.Aabb 与 aaBB |
C.AAbb 与 aaBb | D.Aabb 与 aaBb |
23.
距今一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经多次海陆变迁,形成台湾海峡。随着时间推移,某种鸟的两个种群被分隔,两地的种群发生了明显的分化,逐渐形成两个鸟类新物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导致变异,形成两个新的鸟类物种 |
B.新的鸟类物种的产生,实质是基因的定向改变 |
C.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最终出现生殖隔离 |
D.两个新的鸟类物种的进化体现了共同进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