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3题)
1.
如图甲、乙分别是两类高等生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图甲、图乙所示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填编号)中。
(2)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_____(填编号);图乙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填编号)。
(3)图甲、图乙所示的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过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分裂期表现不同的是____期和_____期。
(4)在光照充足处,给图甲所示细胞提供含18O的CO2,在结构⑨释放的O2中检测到了18O,请写出18O的转移途径_________(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
(5)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图乙所示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

(1)在图甲、图乙所示细胞中都存在,且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填编号),其中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填编号)中。
(2)图甲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_____(填编号);图乙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是___(填编号)。
(3)图甲、图乙所示的两细胞均经过有丝分裂过程形成,在形成过程中,分裂期表现不同的是____期和_____期。
(4)在光照充足处,给图甲所示细胞提供含18O的CO2,在结构⑨释放的O2中检测到了18O,请写出18O的转移途径_________(用箭头和物质名称表示)。
(5)如果用某种药物处理图乙所示细胞,发现其对Ca2+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而对其他物质的吸收速率没有影响,说明这种药物的作用是_______。
2.
下面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四个图像,甲图是某二倍体(2n=6)植物根尖分生区的显微照片。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乙和丙是某同学根据甲图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乙和丙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A、B两个细胞对应于丁图的时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小写字母)。
(3)图丁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图丁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到的生长点细胞中,大多数细胞处于______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乙和丙是某同学根据甲图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乙和丙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A、B两个细胞对应于丁图的时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填小写字母)。
(3)图丁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图丁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到的生长点细胞中,大多数细胞处于______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蝇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体色有黄身(H)、黑身(h)之分,翅型有长翅(V)、残翅(v)之分。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F2出现4种类型且比例为5:3:3:1,已知果蝇有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2)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F2黄身长翅果蝇中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让F2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果蝇,从中选取亲本通过杂交实验来验证上述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精子的基因型。
①杂交组合: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进行杂交。
②结果推断:若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则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型为HV。
(1)果蝇体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2)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F2黄身长翅果蝇中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让F2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果蝇,从中选取亲本通过杂交实验来验证上述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精子的基因型。
①杂交组合: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进行杂交。
②结果推断:若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则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型为HV。
2.单选题- (共11题)
4.
如图为细胞膜结构及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④能与斐林试剂发生砖红色反应 |
B.c可代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
C.①可能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
D.细胞吸水膨胀时③的厚度变小,可说明③具有选择透过性 |
5.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以玉米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关系,并绘制了甲、乙、丙、丁四幅图。其中图中“A”点不能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的是( )
A.![]() | B.![]() | C. ![]() | D. ![]() |
6.
有关蛋白质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脱水缩合 |
B.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水解时需要另一种蛋白质的参与 |
C.高温能使蛋白质分子肽键断裂、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变得伸展、松散 |
D.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和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
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膜上、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
B.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但并非所有的糖都可以作为能源物质 |
C.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是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
D.糖蛋白可以与某些信息分子特异性结合而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
8.
如图为染色体数为2m,核DNA数目为2n的某动物精原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两对基因A、a和B、b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①③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的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
B. ①②中均有同源染色体,③中无同源染色体,①②③中染色体数均为2m
C. ①中含4个染色体组,②③中均含2个染色体组
D. 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②所示细胞中

A. 与图中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aB、aB、Ab
B. ①②中均有同源染色体,③中无同源染色体,①②③中染色体数均为2m
C. ①中含4个染色体组,②③中均含2个染色体组
D. 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②所示细胞中
9.
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生物产生一个aaD的精子,则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所致 |
B.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
C.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
D.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 、aY四种 |
10.
某植物花色受两对基因(A. a和B、b)控制,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如下图。一紫花植株自交,后代出现了白花、红花和紫花植株(不考虑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显性基因A、B的表达产物分别为红色和紫色
B. 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为AaBb、AABb、AaBB
C. 若后代白花个体中纯合子占1/3,则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D. 若后代白花:红花:紫花=1:1:2,则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A. 显性基因A、B的表达产物分别为红色和紫色
B. 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为AaBb、AABb、AaBB
C. 若后代白花个体中纯合子占1/3,则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D. 若后代白花:红花:紫花=1:1:2,则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11.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 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 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B.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
C.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中表现型 |
D.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
12.
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
B.“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
C.“设计测交实验及结果预测”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
D.“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的核心内容 |
13.
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无变异发生且独立遗传)进行杂交,获得F1,对F1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F1自交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的比例为( )
A.1:4:6:4:1 | B.9:3:4 | C.9:6:1 | D.3:13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3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