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5题)
1.
完成下面的概念图。

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______

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 H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一些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回答:

(1)图甲的①~⑤中,细胞结构显著不同于其他细胞的是__________;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图甲中__________;
(2)如果图丙中①→②完成了图乙中AB段的变化,则图丙a、b、c中表示DNA的是______________。图甲中细胞④产生的子细胞内,a、b、c的数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3)⑤的基因组成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甲的①~⑤中,细胞结构显著不同于其他细胞的是__________;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图甲中__________;
(2)如果图丙中①→②完成了图乙中AB段的变化,则图丙a、b、c中表示DNA的是______________。图甲中细胞④产生的子细胞内,a、b、c的数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3)⑤的基因组成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农业生产上,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是提高粮食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某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用①和②培育⑤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育种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用①和②培育⑥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⑥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用④培育出⑤常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__溶液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自交一次即可出现⑤这种基因型的新品种,其比例是___________。
(5)除图示中的育种方式外,还有哪些育种方法,试举出2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①和②培育⑤的过程中采用了两种育种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用①和②培育⑥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⑥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用④培育出⑤常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__溶液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自交一次即可出现⑤这种基因型的新品种,其比例是___________。
(5)除图示中的育种方式外,还有哪些育种方法,试举出2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E,隐性基因为e;乙病显性基因为F,隐性基因为f。且Ⅰ-1不含乙病的致病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分析,若Ⅰ-1和Ⅰ-2再生女孩,可能有_______种基因型,______种表现型。
(3)Ⅱ-7和Ⅱ-8婚配,他们生一个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

(1)Ⅰ-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分析,若Ⅰ-1和Ⅰ-2再生女孩,可能有_______种基因型,______种表现型。
(3)Ⅱ-7和Ⅱ-8婚配,他们生一个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4)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那么他们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
5.
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果蝇有4对染色体(I~IV号,其中I号为性染色体)。纯合体野生型果蝇表现为灰体、长翅、直刚毛,从该野生型群体中分别得到了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纯合体果蝇,其特点如表所示。
| 表现型 | 表现型特征 | 基因型 | 基因所在染色体 |
甲 | 黑檀体 | 体呈乌木色、黑亮 | ee | III |
乙 | 黑体 | 体呈深黑色 | bb | II |
丙 | 残翅 | 翅退化,部分残留 | vgvg | II |
某小组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探究性状的遗传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用乙果蝇与丙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是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不符合9∶3∶3∶1的表现型分离比,其原因是__________。
(2)用甲果蝇与乙果蝇杂交,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F1雌雄交配得到的F2中果蝇体色性状_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分离。
(3)该小组又从乙果蝇种群中得到一只表现型为焦刚毛、黑体的雄蝇,与一只直刚毛灰体雌蝇杂交后,子一代雌雄交配得到的子二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直刚毛灰体♂∶直刚毛黑体♂∶焦刚毛灰体♂∶焦刚毛黑体♂=6∶2∶3∶1∶3∶1,则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控制刚毛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
2.单选题- (共30题)
6.
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比较实验操作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都可以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过程 |
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
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
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
7.
如图中的a、b、c、d分别代表人体内的四种大分子化合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c有很多种,含三个碱基,分子量比b小得多 |
B.b、c、d的合成离不开化合物a,这四种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合成场所相同 |
C.b、c、d三种化合物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细胞器中 |
D.a、b彻底水解后可得到四种不同的化合物,四种相同的化合物 |
8.
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
B.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产生种子,因此是不可遗传变异 |
C.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突变是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
D.基因结构的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
9.
已知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下列有关普通小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它的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21条染色体 |
B.它的每个染色体组含7条染色体 |
C.它的胚含2个染色体组 |
D.离体培养它的花粉,产生的植株表现为高度不育 |
10.
如图是某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
B.染色体3、8之间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
D.果蝇基因组的测序可以检测1、2、3、6、7的DNA序列 |
11.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和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一致 |
B.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
C.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
D.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
12.
下列有关新物种形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C.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D.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13.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和F1中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55%和42.5% | B.55%和55% |
C.45%和45% | D.45%和32.5% |
14.
引起生物可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有三种,即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变异类型的是:( )
①果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人类的色盲④玉米的高茎皱形叶
⑤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①果蝇的白眼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③人类的色盲④玉米的高茎皱形叶
⑤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③⑤ |
15.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一半来自于精子 |
B.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伴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 |
C.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是配子多样性的唯一原因 |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伴随着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
16.
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正确的是( )


A.b,c两段分别表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 |
B.EF,KL,IJ段不存在染色单体 |
C.CD,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
D.OP段相对于AB段,核DNA含量加倍 |
17.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真核生物都含有性染色体 |
B.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上都能表现出伴性遗传 |
C.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遗传给他的儿子,体现出交叉遗传的特点 |
D.鸟类在形成配子时,Z和W两条性染色体能自由组合 |
19.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
B.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对小鼠无毒性 |
C.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后代全是S型菌 |
D.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 |
20.
甲生物核酸的碱基比例,嘌呤占46%、嘧啶占54%;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比例,嘌呤占46%、嘧啶占54%,则甲、乙生物可能是:( )
A.蓝藻、草履虫 |
B.T2噬菌体、酵母菌 |
C.大肠细菌、T2噬菌体 |
D.肺炎双球菌、H7H9禽流感病毒 |
21.
下列有关双链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DNA分子一条链中的碱基A所占比例为a,则另一条链的碱基C所占比例为1/2-a |
B.如果一条链上(A+T)/(G+C)=m,则另一条链上该比值也为m |
C.如果一条链上的A∶T∶G∶C=2∶2∶3∶3,则另一条链上该比值为3∶3∶2∶2 |
D.由50个碱基对组成的DNA分子片段中至少含有氢键的数量为150个 |
22.
假设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噬菌体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全部碱基的20%,用这个噬菌体侵染只含有31P的大肠杆菌,共释放出100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增殖需要大肠杆菌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 |
B.DNA中含32P和含31P的子代噬菌体的比例是1:49 |
C.该过程至少需要2. 97×l05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D.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水解分别得到4种和8种核苷酸 |
23.
下列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囊性纤维病症状是基因通过控制CFTR蛋白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来实现的 |
B.人类白化病症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来实现的 |
C.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呈线性关系,即一种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 |
D.皱粒豌豆种子中,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淀粉含量低而蔗糖含量高 |
25.
下列有关遗传学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杂交后代中只显现出显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
B.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纯合子 |
D.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
26.
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实验中,利用AAbb和aaBB作亲本进行杂交,F1自交得F2,F2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和重组型个体所占的比例各是( )
A.1/4和6/16 | B.9/16和2/16 |
C.1/8和3/8 | D.1/4和10/16 |
27.
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碱基被两个核糖连在一起 |
B.每个磷酸基团上均连着两个五碳糖 |
C.DNA分子的特异性是指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 |
D.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嘌呤数与嘧啶数相等 |
28.
关于科学家方法与结论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 科学家 | 方法 | 结论 |
A | 孟德尔 | 假说演绎法 |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
B | 萨顿 | 类比推理法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C | 摩尔根 | 假说演绎法 | 基因在染色体上 |
D | 艾弗里 | 同位素标记法 | DNA是遗传物质 |
A.A | B.B | C.C | D.D |
29.
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同位素是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
30.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个基因型为XbXbY的孩子。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
B.问题可能来自父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
C.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
D.问题一定来自母亲,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
31.
某生物体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
A.42,84,84 | B.84,42,84 | C.84,42,42 | D.42,42,84 |
32.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接近1:2:1 |
33.
某种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A. 2:1 B. 3:l:l C. 4:2:2:1 D. 9:3:3:1
A. 2:1 B. 3:l:l C. 4:2:2:1 D. 9:3:3:1
34.
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杂交得到F1,两对基因独立遗传,F1测交后代两种表现型比例为3:1,若F1自交F2的表现型不可能为()
A.9:7 | B.12:3:1 | C.13:3 | D.15:1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5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9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