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6题)
1.
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有些人喝了一点点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因缺乏分解酒精的酶,酒量小;有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我们称为“白脸人”。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诸回答:

(1)有的“红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是______,有的“红脸人”体内只有A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醇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此时面部皮肤的散热将会______。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若某正常乙醛脱氢酶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G会被A所替代,而另一条链正常,則该基因连续复制2次后,可得到______个突变型乙醛脱氢酶基因。
(3)对某地区调查统计发现人群中缺少ADH的概率为81%,有一对夫妻体内都含有ADH,但妻子的父亲体内缺少ADH,这对夫妻生下一个不能合成ADH孩子的概率为______。
(4)经常酗酒的夫妇生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将增大.若21号染色体上具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某21三体綜合征患儿的基因型为Ddd,其父亲基因型为DD,母亲基因型为Dd,则该患儿形成与双亲中的______有关,因为其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______分裂异常。

(1)有的“红脸人”两种酶都没有,其基因型是______,有的“红脸人”体内只有ADH,饮酒后血液中乙醇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此时面部皮肤的散热将会______。由此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若某正常乙醛脱氢酶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G会被A所替代,而另一条链正常,則该基因连续复制2次后,可得到______个突变型乙醛脱氢酶基因。
(3)对某地区调查统计发现人群中缺少ADH的概率为81%,有一对夫妻体内都含有ADH,但妻子的父亲体内缺少ADH,这对夫妻生下一个不能合成ADH孩子的概率为______。
(4)经常酗酒的夫妇生下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概率将增大.若21号染色体上具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某21三体綜合征患儿的基因型为Ddd,其父亲基因型为DD,母亲基因型为Dd,则该患儿形成与双亲中的______有关,因为其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______分裂异常。
2.
如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①和②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④⑤⑥⑦四个品种的育种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Ⅰ叫做____ ,通过Ⅰ、Ⅱ过程培育岀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2)④Ab可称作___植株.在V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是_____,其发挥作用的时期为_________。
(3)某植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抗病基因。若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应用___酶处理切割DNA分子,此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的_______。

(1)过程Ⅰ叫做____ ,通过Ⅰ、Ⅱ过程培育岀⑤所采用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2)④Ab可称作___植株.在V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对象是_____,其发挥作用的时期为_________。
(3)某植株产生了一种新的抗病基因。若要获得该抗病基因,应用___酶处理切割DNA分子,此酶的作用部位是DNA分子的_______。
3.
黑蝇的体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Ⅰ号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Ⅱ号染色体上有粉红眼基因r,Ⅲ号染色体上有黑体基因e,短腿基因位置不明。现有一雌性黑体粉红眼短腿(eerrtt)果蝇与雄性纯合野生型(显性)果蝇杂交,再让F1雄性个体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如下表(未列出的性状表现与野生型的性状表现相同)。

(1)果蝇的体色与眼色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定律,短腿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 号染色体上。若让F1雌性个体进行测交,与上表比较,子代性状及分离比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2)任取两只雌、雄果蝇杂交,如果子代中灰体(E)粉红眼短腿个体的比例是3/16,则这两只果蝇共有_______种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其中基因型不同的组合分别是_______ 。
(3)假如果蝇卷翅基因A是Ⅲ号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若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研究者又发现了Ⅲ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甲。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__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4)欲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Ⅲ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可以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通过杂交实验(不考虑其他变异)来完成:让“平衡致死系”果蝇乙(♀)与待检野生型果蝇丙(♂)杂交;从F1中选出卷翅果蝇,雌雄卷翅果蝇随机交配;观察统计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则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Ⅲ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②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Ⅲ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1)果蝇的体色与眼色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定律,短腿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 号染色体上。若让F1雌性个体进行测交,与上表比较,子代性状及分离比__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2)任取两只雌、雄果蝇杂交,如果子代中灰体(E)粉红眼短腿个体的比例是3/16,则这两只果蝇共有_______种杂交组合(不考虑正、反交),其中基因型不同的组合分别是_______ 。
(3)假如果蝇卷翅基因A是Ⅲ号染色体上的一个显性突变基因,其等位基因a控制野生型翅型。若卷翅基因A纯合时致死,研究者又发现了Ⅲ号染色体上的另一纯合致死基因B,从而得到“平衡致死系”果蝇,其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甲。该品系的雌雄果蝇互交(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子代与亲代相比,子代A基因的频率__________(上升/下降/不变)

(4)欲检测野生型果蝇的一条Ⅲ号染色体上是否出现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可以利用“平衡致死系”果蝇,通过杂交实验(不考虑其他变异)来完成:让“平衡致死系”果蝇乙(♀)与待检野生型果蝇丙(♂)杂交;从F1中选出卷翅果蝇,雌雄卷翅果蝇随机交配;观察统计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则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Ⅲ号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②若F2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说明待检野生型果蝇的Ⅲ号染色体上有决定新性状的隐性突变基因。
4.
下面的左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右上图为其中一个生理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Ⅱ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____、________。
(2)完成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
(3)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_______。
(4)根据右上表格判断;Ⅲ为________(填名称)。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若蛋白质2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阶段。
(5)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__ (填序号)。

(1)Ⅰ,Ⅱ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____、________。
(2)完成过程①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
(3)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_______。
(4)根据右上表格判断;Ⅲ为________(填名称)。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若蛋白质2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阶段。
(5)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__ (填序号)。
5.
如图表示生物体内DNA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间的氢链,便两条链解开 |
B.DNA分子的复制产生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 |
C.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 |
D.DNA的两条子链都是连续合成的 |
6.
下图是某一生物个体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和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关系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若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的细胞是(______)
(2)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_____条。假设该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3)图Ⅱ中有______个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关系可用图Ⅲ中的_______表示。

(1)若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表示的细胞是(______)
|
(2)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_____条。假设该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子细胞中,含15N的精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3)图Ⅱ中有______个染色单体,如果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Ⅱ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关系可用图Ⅲ中的_______表示。
2.单选题- (共17题)
7.
图甲示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丙示性腺细胞分裂的两个时期的结构模式图,a、b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甲可推知骨薊细胞的细胞周期是20小肘 |
B.图乙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期没有遗传物质的复制 |
C.乙、丙两图说明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
D.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乙、丙两图所处的分裂时期 |
9.
埃博拉病毒(EBV)(―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埃博拉出血热(EBHF),导致极高的死亡率。 EBV与人体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判断正确的是


A.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
B.过程②需要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
C.EBV增殖过理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
D.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能参与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
10.
DNA合成时,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序列为GTACATACA1G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A.2种 | B. 3种 | C.4种 | D. 5种 |
11.
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
B.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C.同源染色休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
D.非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也属于基因重组 |
12.
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A.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物种了 |
B.产生的配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
C.秋水仙素促使染色单体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增倍 |
D.将此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长成的芝麻属于二倍体 |
13.
一对等位基因经某种限制性内切薛切割后形成的DNA片段长度存在差异,凝胶电泳分离限制酶切割的DNA片段,与探针杂交后可显示出不同的带谱(如图1所示)。根据该特性,就能将它作为标记定位在基因组的某一位置上。现有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儿女,其中1号为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如图2),由此可推知四个儿女的基因型(用D、d表示一对等位基因)正确的是


A.1号为 XdXd | B.2 号为 XDY |
C.3号为Dd | D.4号为DD或Dd |
14.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不能产生的变异是
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突变 |
B.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
15.
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B.Ⅱ-3的致病墓因均来自于Ⅰ-2 |
C.Ⅱ-2有一种基因型,Ⅲ—8基因型有三种可能 |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5/12 |
16.
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织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 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
C.在外壳中找到15N | 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
17.
基因型为Bb的小麦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播种下去,开花前,隐性个体被全部去除,然后分成两组:一组随机传粉;二组全部自交。一、二组的小麦上bb基因型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A.1/9,1/6 | B.3/8,1/9 | C.1/6,5/12 | D.1/6,1/9 |
18.
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镇。在未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按分裂过程判断,图中标号的先后顺序为①→②→③ |
B.该动物为雌性,②和③是次级卵母细胞 |
C.基因A和基因a的分离发生在②细胞中 |
D.③正常分裂结束后能产生一种基因型的细胞 |
19.
以下二倍体生物的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是( )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⑤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 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①③⑤⑥ | D.①④⑤⑥ |
20.
小鼠(2N=40)胚胎期某细胞发生图示异常分裂(未绘出的染色体均正常),其中A为抑癌基因,a为A的突变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 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 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 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A. 该分裂过程中形成20个四分体
B. 分裂产生Aa或aa子细胞的概率均为1/2
C. 子细胞aa在适宜条件下可能无限增殖
D. 染色体异常分离与纺锤体无关
22.
下列关于孟德尔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其核心内容是“性状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
C.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6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