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选择题- (共2题)
1.
为研究供氮水平对马尾松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采用沙培方法,每天定时浇灌含不同氮素浓度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马尾松幼苗针叶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羧化酶能催化CO2的固定;气孔导度指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
(1)马尾松幼苗从培养液中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____________和羧化酶等物质,其中前者能吸收和转化光能
(2)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_____。若设置培养液中氮素浓度为零的组别,则该组不能称为对照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在1mmol/L条件下,马尾松幼苗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的去路有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大于8mmol/L以后,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间CO2浓度会变大,原因是____________

注:羧化酶能催化CO2的固定;气孔导度指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
(1)马尾松幼苗从培养液中吸收的氮元素可用于合成____________和羧化酶等物质,其中前者能吸收和转化光能
(2)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_____。若设置培养液中氮素浓度为零的组别,则该组不能称为对照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在1mmol/L条件下,马尾松幼苗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的去路有_____________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大于8mmol/L以后,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间CO2浓度会变大,原因是____________
2.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回答下列有关蛋白质的问题:
(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场所,然而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就上述现象的较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
(2)垂体细胞内,参与合成并分泌生长激素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该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用到的RNA有________________
(3)若要验证某种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则实验组的结果及其结论是_________注:该实验所使用试剂为双缩脲试剂。
(4)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但在通过不同的生物膜时,膜的磷脂分子数却不一定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1)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场所,然而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能合成一部分蛋白质。就上述现象的较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
(2)垂体细胞内,参与合成并分泌生长激素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该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需用到的RNA有________________
(3)若要验证某种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则实验组的结果及其结论是_________注:该实验所使用试剂为双缩脲试剂。
(4)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但在通过不同的生物膜时,膜的磷脂分子数却不一定发生改变,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2.单选题- (共16题)
3.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或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基因表达的产物都是蛋白质 |
B.蛙的成熟红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细胞核变大现象 |
C.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
D.细胞癌变后各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与突变前均有差异 |
5.
下列关于人体内有机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糖原彻底水解的产物可作为细胞呼吸的底物 |
B.某些脂类物质可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
C.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都能识别抗利尿激素 |
D.人体各种淋巴细胞中都有DNA和RNA两种核酸 |
6.
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其中①~⑥表示各种膜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①和⑤之间可通过结构④实现膜化学成分的转化 |
B.结构①、④和⑥都含有核酸,但⑥的核酸种类有两种 |
C.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结构③可参与消化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 |
D.结构⑥内能产生水,但产生水的过程不一定消耗氧气 |
7.
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装置,将半透膜袋缚于玻璃管下端,半透膜袋内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图乙表示放置在溶液M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速率逐渐降低,最终停止上升 |
B.图乙中A点之后,植物细胞才从溶液M中不断吸收溶质 |
C.图乙中A点植物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吸水能力最强 |
D.图甲中半透膜袋内蔗糖溶液的体积会影响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
8.
核孔由一个核心“脚手架”组成,其所具有的选择性的输送机制是由大量贴在该脚手架内面的蛋白决定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外物质的交换只能通过核孔来完成 |
B.核孔数量不变,其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有关 |
C.根据核孔的运输特点可推知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 |
D.信使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
9.
如图所示某细胞内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氨酶等酶的作用下,通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的过程。另外,异亮氨酸的浓度较大时会抑制苏氨酸脱氨酶的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苏氨酸脱氨酶的活性会恢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B→C→D→E→异亮氨酸”需要苏氨酸脱氨酶的催化 |
B.该细胞内异亮氨酸的合成速率存在正、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
C.异亮氨酸能影响苏氨酸脱氨酶的结构,而这种改变不可复原 |
D.探究温度对苏氨酸脱氨酶活性的影响,各组pH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
10.
某正常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均未发生异常。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后期细胞内含有14个核DNA分子,则该后期细胞内会出现的情况是
A.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增加了7个 |
B.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
C.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7个四分体 |
D.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并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
11.
已知甘蓝型油菜是由芸(2n=20,AA)与甘蓝(2n=18,CC)通过自然种间杂交后双二倍化进化而来的一种复合种,其中A、C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如图所示为培育自交不亲和油菜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交不亲和现象有利于防止自交退化,保持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
B.甘蓝型油菜的出现是染色体变异的结果,该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
C.落在甘蓝型油菜雌蕊柱头上的白菜花粉不会萌发出花粉管 |
D.选育出的自交不亲和油菜的基因组中应有来自白菜的自交不亲和基因 |
12.
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囊鼠毛色与环境差异大时,易被天敌捕食。某科研人员调查不同区域囊鼠(区域之间的囊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浅色岩P区和Q区的囊鼠一定属于不同物种 |
B.三个区域内囊鼠体色的遗传近似处于遗传平衡当中 |
C.浅色岩Q区的深色雄性囊鼠的基因型为XDY |
D.深色熔岩床区深色囊鼠较多,这与自然选择无关 |
13.
玉米的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Aa表示该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缺失区段不包括A和a基因)。为验证染色体缺失的花粉不育,而染色体缺失的雌配子可育,下列各组的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目的的一组是
A.aa(♂)×A-a(♀)、aa(♀)×A-a(♂) |
B.aa(♂)×Aa-(♀)、aa(♀)×Aa-(♂) |
C.aa-(♂)×Aa(♀)、aa-(♀)×Aa(♂) |
D.A-a(♂)×Aa(♀)、A-a(♀)×Aa(♂) |
14.
如图所示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简称甲病)的家族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I-2体内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内有2个甲病的致病基因 |
B.在自然人群中,患甲病的男性与患甲病的女性人数基本相同 |
C.若Ⅲ-8的甲病致病基因来自Ⅱ-6,则Ⅱ-6一定是甲病的纯合子 |
D.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孩子,则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0 |
15.
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结合所学知识,预测这三组培养皿上所出现的菌落情况依次是

结合所学知识,预测这三组培养皿上所出现的菌落情况依次是
A.甲组:R型(多)+S型(少);乙组:R型(少)+S型(多);丙组:R型 |
B.甲组:S型;乙组:R型(少)+S型(多);丙组:R型(多)+S型(少) |
C.甲组:R型(少)+S型(多);乙组:S型;丙组:R型(多)+S型(少) |
D.甲组:R型(多)+S型(少);乙组:型(多)+S型(少);丙组:R型 |
16.
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胞中的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Ⅰ到Ⅱ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也消耗能量 | B.图中圆圈X和Y都表示含氮碱基 |
C.能进行增殖的细胞都能进行I到Ⅲ过程 | D.图示过程消耗的原料无需tRNA搬运 |
17.
HIV(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如图所示),它进入人体后,在宿主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内繁殖产生新的病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HIV的遗传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碱基A与T的配对情况 |
B.HIV进入人体后,HIV寄生的宿主细胞一定能分泌出多种淋巴因子 |
C.HIV入侵到T细胞的过程中,其生命活动所需酶一定由该宿主细胞提供 |
D.HIV入侵人体后,人体的T淋巴细胞的数量一定会一直减少至较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