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8题)
1.
有关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油、苯、乙醇都属于烃类物质 |
B.油脂皂化后可用盐析的方法使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分离 |
C.乙醇能被氧化成乙酸,两者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D.煤的干馏可得煤油,甲烷、乙烯和苯能从石油分馏得到 |
2.
近年来高铁酸钾(K2FeO4)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方面,高铁酸钾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受热易分解,但在198 ℃以下是稳定的。高铁酸钾在水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变化过程有( )
①蛋白质的变性 ②蛋白质的盐析 ③胶体聚沉 ④盐类水解 ⑤焰色反应 ⑥氧化还原反应
①蛋白质的变性 ②蛋白质的盐析 ③胶体聚沉 ④盐类水解 ⑤焰色反应 ⑥氧化还原反应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⑥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⑤⑥ |
3.
我国科学家将石墨烯(由石墨剥离的层状结构)和碳纳米管经低温脱水处理,获得了一种“最轻材料”。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且有望成为理想的储能保温、催化载体和吸音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属于有机物 | B.该材料吸油过程为物理变化 |
C.碳纳米管是碳的一种同位素 | D.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 |
4.
化学与环境、生活、科研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双氧水稀溶液可用于清洗伤口 |
B.14C可用于文物的年代鉴定,14C和12C互为同位素 |
C.用驴皮熬制成的胶(阿胶)是一种天然橡胶,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
D.自来水厂可使用Cl2和FeSO4·7H2O进行消毒、净化,以改善水质 |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用电解MgCl2溶液的方法制备金属Mg |
B.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铁比纯铁更耐腐蚀 |
C.向鸡蛋清中加入饱和的CuSO4或(NH4)2SO4溶液均产生沉淀,两者原理相同 |
D.往沸水中滴入饱和的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 |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用可再生资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替代有机溶剂、注重原子的经济性、采用低能耗生产工艺都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 |
B.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催化剂的应用十分普遍,对于给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能够同时发生多个反应时,理想催化剂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目标产物在最终产物中的比率 |
C.石油裂解、煤的气化、橡胶老化、海水制镁、纯碱晶体风化、纤维素制火棉等过程中都包含化学变化 |
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PM2.5在空气中只形成气溶胶 |
8.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天然气和煤的主要成分都是烷烃 |
B.氧化铝可用作制造高温耐火材料,如制耐火砖、坩埚等 |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和“泪”分别是指纤维素和油脂 |
D.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2.选择题- (共3题)
3.填空题- (共1题)
12.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换器”便可以使汽车的尾气转换成无毒气体。下图为气体转换的微观过程,图中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氮原子。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从微观的角度去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可以归为一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C归为化合物,将D归为单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变化过程中消耗的A物质和生成的C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4)从微观的角度去描述你获得的关于化学变化的有关信息(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