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7题)
1.
下列对有机物结构或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
B.将溴水加入苯中,溴水的颜色变浅,这是由于发生了加成反应 |
C.乙烷和丙烯的物质的量共1mol,完全燃烧生成3molH2O |
D.一定条件下,Cl2可在甲苯的苯环或侧链上发生取代反应 |
4.
下列关于卤代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卤代烃都是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
B.所有卤代烃在适当条件下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
C.所有卤代烃都含有卤素原子 |
D.所有卤代烃都是通过取代反应制得的 |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红色的Cu2O沉淀 |
B.银镜反应中醛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
C.甲醛、乙醛、丙醛都没有同分异构体 |
D.醛类催化加氢后都能得到饱和一元醇 |
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
B.煤是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 |
C.含C18以上烷烃的重油经裂化可以得到汽油 |
D.煤中含有苯和甲苯,可以用先干馏后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出来 |
2.多选题- (共3题)
3.填空题- (共2题)
11.
(16分)乌尔曼反应是偶联反应的一种,可以实现卤代苯与含氮杂环的反应。例如: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
(2)化合物Ⅳ是化合物Ⅱ的同系物,分子式为C8H9Br,Ⅳ为苯的对位二取代物,其核磁共振氢谱图共有4组峰,峰面积比为2:2:2:3,其结构简式为 (任写一种)。
(3)1mol化合物Ⅲ可以与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产物结构简式为 。
(4)化合物Ⅳ的一种同分异构体Ⅴ的结构简式为
,Ⅴ与氢氧化钠溶液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一定条件下,
与
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①的反应,参加反应的分子数之比为2:1,则生成的产物的结构简式为 。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 ;
(2)化合物Ⅳ是化合物Ⅱ的同系物,分子式为C8H9Br,Ⅳ为苯的对位二取代物,其核磁共振氢谱图共有4组峰,峰面积比为2:2:2:3,其结构简式为 (任写一种)。
(3)1mol化合物Ⅲ可以与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产物结构简式为 。
(4)化合物Ⅳ的一种同分异构体Ⅴ的结构简式为

(5)一定条件下,


12.
(11分)有机物A是一种纯净的无色黏稠液体,易溶于水。为研究A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解释或实验结论 |
(1)称取A物质 18.0 g,升温使其汽化,测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H2的45倍。 | 试通过计算填空: (1)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 _ |
(2)A的核磁共振氢谱如图:![]() | (2)A中含有_____种氢原子 |
(3)另取A 18.0 g与足量的NaHCO3粉末反应,生成0.2 mol CO2,若与足量钠反应则生成0.2 mol H2。 | (3)写出一个A分子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和数量___ |
(4)将此18.0 g A在足量纯O2中充分燃烧,并使其产物依次缓缓通过浓硫酸、碱石灰,发现两者依次增重10.8 g和26.4 g。 | (4)A的分子式为____ |
(5)综上所述A的结构简式____ ___。 |
4.实验题- (共1题)
13.
Ⅰ.实验室制得气体中常含有杂质,影响其性质检验。下图A为除杂装置,B为性质检验装置,完成下列表格:

Ⅱ.为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情况,某同学取大小相同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以下溶液,充分振荡,放在同一水浴加热相同时间,观察到如下现象。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试管①和试管③的实验现象,稀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试管②中酯层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序号 | 气体 | 反应原理 | A中试剂 |
① | 乙烯 | 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加热 | _________ |
② | 乙烯 | 无水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至17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 NaOH溶液 |
③ | 乙炔 | 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 | _________ |
Ⅱ.为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情况,某同学取大小相同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以下溶液,充分振荡,放在同一水浴加热相同时间,观察到如下现象。
试管编号 | ① | ② | ③ |
实验操作 | ![]() | ![]() | ![]() |
实验现象 | 酯层变薄 | 酯层消失 | 酯层基本不变 |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试管①和试管③的实验现象,稀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试管②中酯层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多选题:(3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