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有机物E(C11H12O2) 属于芳香酯类物质,天然物存在于威士忌酒、苹果酒等中,呈水果及玫瑰香气,可由下列路线人工合成:

完成下列填空:
(1)A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C物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检验反应②中的A是否完全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计一条由
出发,制备
的合成路线(合成路线常用的表示方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下列填空:
(1)A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C物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③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检验反应②中的A是否完全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设计一条由



2.单选题- (共12题)
2.
化合物
(b)、
(d)、
(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
B.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
C.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
D.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
3.
下列实验不正确的是( )
A.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钠共热反应后,加入AgNO3溶液来鉴别溴离子 |
B.向放有电石的圆底烧瓶中滴加饱和食盐水可产生乙炔气体 |
C.制取硝基苯时,温度计应插入反应水浴中控制反应温度 |
D.制取乙炔时,要用一小团棉花防止泡沫进入导管 |
4.
下列判断,结论正确的是( )
A.A B. B C. C D. D
选项 | 项目 | 结论 |
A | 三种有机化合物:丙烯、氯乙烯、苯 | 分子内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 |
B | 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由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 | 属于同一反应类型 |
C | 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 | 褪色的原理相同 |
D | 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数目(不考虑立体异构) | 共有4种 |
A.A B. B C. C D. D
5.
下列有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灼烧蚕丝织物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
B.油脂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
C.将碘化钾溶液滴在土豆片上,可观察到蓝色 |
D.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可以制肥皂 |
6.
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可用于制作“香水”,其结构简式为
,下列有关该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12H18O2 |
B.分子中至少有6个碳原子共平面 |
C.该化合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D.一定条件下,1 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3 mol H2加成 |
8.
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酸的酸性弱于Y对应酸的酸性 |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nX |
9.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及药品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甲用于制取NaHCO3晶体 | B.乙用于分离I2和NH4Cl |
C.丙用于证明非金属性强弱:Cl>C>Si | D.丁用于测定某稀醋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
10.
徐光宪在《分子共和国》一书中介绍了许多明星分子,如H2O2、CO2、BF3、CH3COOH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O2分子中的O为sp2杂化 | B.CO2分子中C原子为sp杂化 |
C.BF3分子中的B原子sp3杂化 | D.CH3COOH分子中C原子均为sp2杂化 |
11.
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r-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4s24p6 |
B.Na 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Na]3s1 |
C.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
D.价电子排布为 4s24p3的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 VA 族,是 p 区元素 |
12.
A、B、C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三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为35,且C的原子序数是A的2倍。A、B、C三种元素的单质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水溶液均显碱性
B. 甲是碱性氧化物,乙是酸性氧化物
C. 甲、乙可能都有漂白性,其漂白原理相同
D. 丙的水溶液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溶液可能会变浑浊

A.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水溶液均显碱性
B. 甲是碱性氧化物,乙是酸性氧化物
C. 甲、乙可能都有漂白性,其漂白原理相同
D. 丙的水溶液在空气中长期放置,溶液可能会变浑浊
13.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熟石灰可处理废水中的酸 |
B.用水玻璃可生产點合剂和防火剂 |
C.用食盐水有利于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
D.用浸泡过高锰酿钾溶液的硅藻士保鲜水果 |
3.多选题- (共1题)
14.
下列元素或化合物的性质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
A.第一电离能:Cl>S>P>Si |
B.热稳定性:MgCO3>CaCO3>SrCO3>BaCO3 |
C.晶格能:NaF>NaCl>NaBr>NaI |
D.共价键的极性:HF>HCl>HBr>HI |
4.填空题- (共1题)
15.
铁和钴是两种重要的过渡元素。
(1)钴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Ⅷ族,其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个数为___________。
(2)基态Fe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
(3)铁氧体是一种磁性材料,工业上制备时常采用水解法,制备时常加入尿素(CO(NH2)2)、醋酸钠等碱性物质。尿素分子中所含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醋酸钠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___________。
(4)铁氧体也可使用沉淀法,制备时常加入氨(NH3)、联氨(N2H4)等弱碱,已知氨(NH3熔点:-77.8%℃、沸点:-33.5%℃),联氨(N2H4熔点:2℃、沸点:113.5°C)解释其熔沸点高低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o(NH3)5BrSO4可形成两种钴的配合物,已知Co3+的配位数为6,为确定钻的配合物的结构,现对两种配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在第一种配合物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第一种配合物的配体为___________。在第二种配合物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则第二种配合物的配体为___________。

(6)奥氏体是碳溶解在r-Fe中形成的一种间隙固溶体,无磁性,其晶胞为面心立方结构,如上图所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若品体密度为dg·cm-3,则晶胞中最近的两个碳原子的距离为___________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写出简化后的计算式即可)。
(1)钴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Ⅷ族,其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个数为___________。
(2)基态Fe3+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
(3)铁氧体是一种磁性材料,工业上制备时常采用水解法,制备时常加入尿素(CO(NH2)2)、醋酸钠等碱性物质。尿素分子中所含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___。醋酸钠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___________。
(4)铁氧体也可使用沉淀法,制备时常加入氨(NH3)、联氨(N2H4)等弱碱,已知氨(NH3熔点:-77.8%℃、沸点:-33.5%℃),联氨(N2H4熔点:2℃、沸点:113.5°C)解释其熔沸点高低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o(NH3)5BrSO4可形成两种钴的配合物,已知Co3+的配位数为6,为确定钻的配合物的结构,现对两种配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在第一种配合物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第一种配合物的配体为___________。在第二种配合物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则第二种配合物的配体为___________。

(6)奥氏体是碳溶解在r-Fe中形成的一种间隙固溶体,无磁性,其晶胞为面心立方结构,如上图所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若品体密度为dg·cm-3,则晶胞中最近的两个碳原子的距离为___________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NA表示,写出简化后的计算式即可)。
5.实验题- (共1题)
16.
某同学在实验室做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停止加热,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冷却后倒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底部有黑色物质。于是他对黑色物质进行了探究。
(2)该同学假设黑色物质CuO。检验过程如下:
(查阅文献:检验微量Cu2+的方法是:向试液中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有Cu2+)该同学的实验操作:
①将CuO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②将黑色物质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未见红褐色沉淀。实验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由该检验过程所得结论是________。
(3)再次假设,黑色物质是铜的硫化物。实验如下:
①现象2说明黑色物质具有________性。
② A试管内上方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③能确认黑色沉淀中含有S元素的现象_________。
(4)以上实验说明,黑色物质中存在铜的硫化物。进一步实验后证明黑色物质是 CuS与Cu2S的混合物。已知1molCu2S与稀硝酸反应转移8mole-,写出试管A中Cu2S 溶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停止加热,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冷却后倒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底部有黑色物质。于是他对黑色物质进行了探究。
(2)该同学假设黑色物质CuO。检验过程如下:
(查阅文献:检验微量Cu2+的方法是:向试液中滴加K4[Fe(CN)6]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证明有Cu2+)该同学的实验操作:
①将CuO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②将黑色物质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后,滴加K4[Fe(CN)6]溶液,未见红褐色沉淀。实验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由该检验过程所得结论是________。
(3)再次假设,黑色物质是铜的硫化物。实验如下:
实验装置![]() | 现象 1.A试管中黑色沉淀逐渐溶解 2.A试管内上方出现浅红棕色气体 3.B试管中出现…… |
①现象2说明黑色物质具有________性。
② A试管内上方出现浅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③能确认黑色沉淀中含有S元素的现象_________。
(4)以上实验说明,黑色物质中存在铜的硫化物。进一步实验后证明黑色物质是 CuS与Cu2S的混合物。已知1molCu2S与稀硝酸反应转移8mole-,写出试管A中Cu2S 溶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2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