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对一种废旧合金各成分(含有Cu、Fe、Si三种成分)进行分离、回收再利用的工业流程,通过该流程能得到常用的单质、聚铁(碱式硫酸铁的聚合物)、铁红(Fe2O3)和绿矾(FeSO4·7H2O)。

(1)①中过量的还原剂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向溶液b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中加入H2O2,并调节pH值得到溶液c,在⑥中,将溶液c控制到70-80℃的目的是________。
(4)在③中,蒸发浓缩需要的硅酸盐仪器除酒精灯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④中的氧化剂X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⑤中,向溶液b加入了NH4HCO3溶液,得到FeCO3沉淀,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1)①中过量的还原剂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向溶液b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中加入H2O2,并调节pH值得到溶液c,在⑥中,将溶液c控制到70-80℃的目的是________。
(4)在③中,蒸发浓缩需要的硅酸盐仪器除酒精灯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④中的氧化剂X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⑤中,向溶液b加入了NH4HCO3溶液,得到FeCO3沉淀,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7题)
2.
H2S废气资源化利用途径之一是回收能量并得到单质硫。反应原理为:2H2S(g) + O2(g) = S2(s) + 2H2O(l)△H=-632kJ·mol-1。下图为质子膜H2S燃料电池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池在工作时,电流从电极a经过负载流向电极b |
B.电极a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2H2S - 4e- = S2 + 4 H+ |
C.当反应生成64gS2时,电池内部释放632kJ热量 |
D.当电路中通过4mol电子时,有4mol H+经质子膜进入负极区 |
3.
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和Z同族。盐YZW与浓盐酸反应,有黄绿色气体产生,此气体同冷烧碱溶液作用,可得到YZW的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为W<X<Y<Z |
B.X的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强于Z的 |
C.Y2W2与ZW2均含有非极性共价键 |
D.标准状况下W的单质状态与X的相同 |
4.
某固体粉末X中可能含有K2SO4、 (NH4)2CO3、K2SO3、NaNO3、Cu2O、FeO、Fe2O3中的若干种.某同学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取X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已知: Cu2O+2H+=Cu2+ +Cu +H2O

已知: Cu2O+2H+=Cu2+ +Cu +H2O
A.根据现象1可推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NO3 |
B.根据现象2可推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K2SO4 |
C.根据现象3可推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K2SO3 |
D.根据现象4可推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Fe2O3 |
5.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0mL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用10mL水稀释后H2SO4的质量分数大于49% |
B.配制0.1 mol•L﹣1的Na2CO3溶液480mL,需用500mL容量瓶 |
C.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量取浓硫酸时仰视量筒,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
D.同温同压下20mL CH4和60 mLO2所含的原子数之比为5:6 |
6.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 )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过氧化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 | 溶液最终为红色 |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
B | 向Ba(NO3)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 | 产生白色沉淀 | SO2具有还原性 |
C | 向FeCl3溶液中加入Cu振荡 | 溶液颜色由棕黄色一蓝绿色一蓝色 | Cu与FeCl3发生了置换反应 |
D | 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 试纸不变蓝 | 原溶液一定无NH4+ |
A.A | B.B | C.C | D.D |
7.
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机外壳上贴的碳纤维外膜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
B.汽车尾气中含有的氮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
C.明矾净水的原理和漂白粉等氯系消毒剂的消毒原理相同 |
D.PM 2.5(颗粒直径接近2.5×10-6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胶体 |
8.
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 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 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 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A. 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 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 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 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3.填空题- (共1题)
9.
A、B、C、X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4种物质,它们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针对以下三种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C中均含同一种常见金属元素,该元素在C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将A、C的水溶液混合可得白色胶状沉淀B。
①A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为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
② 该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某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可用于焊接铁轨及定向爆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若A为固态非金属单质,A与X同周期,常温常压下C 为 白色固体,B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
① B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
② C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两种常见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A、B、C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水溶液均为碱性。
① A中所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
② 自然界中存在B、C和H2O按一定比例结晶而成的固体。取一定量该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测得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5 mol/L。若取相同质量的固体加热至恒重,剩余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

(1)若A、B、C中均含同一种常见金属元素,该元素在C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将A、C的水溶液混合可得白色胶状沉淀B。
①A中含有的金属元素为__________(填元素名称)
② 该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某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可用于焊接铁轨及定向爆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若A为固态非金属单质,A与X同周期,常温常压下C 为 白色固体,B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
① B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
② C与水剧烈反应,生成两种常见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A、B、C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水溶液均为碱性。
① A中所含有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
② 自然界中存在B、C和H2O按一定比例结晶而成的固体。取一定量该固体溶于水配成100mL溶液,测得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为0.5 mol/L。若取相同质量的固体加热至恒重,剩余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g。
4.实验题- (共1题)
10.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含硫物质的性质。
(探究一)用下面的装置和药品探究亚硫酸与次氯酸的酸性强弱:

(1)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F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
(2)可证明 H2SO3的酸性强于HClO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3)某小组同学为探究SO2的漂白性性质,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到如下现象:i中红色褪去;ii中无变化。从实验中可知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微粒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又对SO2与氯水的反应进行探究。
①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饱和氯水和SO2,振荡,静置,再吸入少量品红溶液,发现品红溶液不褪色。②改变氯水用量,重复①操作,发现品红溶液红色褪去,你认为②中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操作方法、现象及结论)来验证你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一)用下面的装置和药品探究亚硫酸与次氯酸的酸性强弱:

(1)装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F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
(2)可证明 H2SO3的酸性强于HClO 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
(3)某小组同学为探究SO2的漂白性性质,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到如下现象:i中红色褪去;ii中无变化。从实验中可知使品红的水溶液褪色的微粒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同学又对SO2与氯水的反应进行探究。
①用注射器吸入一定量的饱和氯水和SO2,振荡,静置,再吸入少量品红溶液,发现品红溶液不褪色。②改变氯水用量,重复①操作,发现品红溶液红色褪去,你认为②中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操作方法、现象及结论)来验证你的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7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