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2题)
1.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短周期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
(3)③、④、⑤三元素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②、③、④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设计实验证明⑤、⑥的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置换反应可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仅限于①-⑨中涉及的元素)
①同族元素之间,则反应可能为_____________。
②不同族元素之间,则反应可能为_____________(以上反应各写一条化学方程式即可)。
(7)将⑨的单质通入石蕊溶液中发生的颜色变化如下图,请在方框内填写出导致该阶段颜色变化的主要粒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表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短周期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
(3)③、④、⑤三元素离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②、③、④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5)设计实验证明⑤、⑥的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置换反应可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仅限于①-⑨中涉及的元素)
①同族元素之间,则反应可能为_____________。
②不同族元素之间,则反应可能为_____________(以上反应各写一条化学方程式即可)。
(7)将⑨的单质通入石蕊溶液中发生的颜色变化如下图,请在方框内填写出导致该阶段颜色变化的主要粒子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某固体中可能含有Na+、K+、Mg2+、Ba2+、 SO42-、CO32-、SO32-、SiO32-等离子,将其配成100mL溶液。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确认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最关键的“定容”操作: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________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2)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3)下列实验结论符合事实的是_____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最关键的“定容”操作:当液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________再将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2)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3)下列实验结论符合事实的是________________
A.该固体中可能含有Na2SiO3、K2CO3 |
B.该固体中一定含有Na2SiO3、K2CO3 |
C.该固体中可能含有Na2SiO3、K2CO3、K2SO4 |
D.该固体中可能只含有Na2SiO3、Na2CO3 |
2.综合题- (共1题)
3.
为探究某固体化合物X(仅含两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已知无色气体B能形成酸雨。请回答:

(1)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检验黄色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无色气体B通入黄色溶液A中,发现溶液变成浅绿色。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反应_________

(1)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检验黄色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无色气体B通入黄色溶液A中,发现溶液变成浅绿色。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反应____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4.
将8.00gCuO和Fe2O3的混合物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在高温下用足量CO还原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88g;另一份固体用200mL某浓度的盐酸恰好溶解,则:
(1)混合物中CuO和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混合物中CuO和Fe2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用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9题)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可以表示为:![]() |
B.14C与14N互为同位素 |
C.迄今为止人们发现了118种元素,即有118种核素 |
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取决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
7.
短周期元素W、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X > Y > Z |
B.W、Y两种元素都能与氧元素形成化合物WO2、YO2 |
C.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Z > Y > W |
D.Y能形成H2Y、H2YO4的化合物 |
8.
实验中需配制1.0 mol/L的NaOH溶液950 mL,假如其他操作均是准确无误,以下情况会引起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A.称取40.0gNaOH固体 |
B.容量瓶水洗后未烘干直接使用 |
C.定容时俯视 |
D.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继续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平齐 |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蔗糖(C12H22O11)固体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B.在KI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上层溶液显紫红色 |
C.用氯水和淀粉溶液不能鉴别碘化钾和溴化钠 |
D.在某固体试样加水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固体试样中仍可能存在NH4+ |
11.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
B.![]() |
C.![]() |
D.![]() |
1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火箭燃料发射“天宫二号”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
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中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
C.“声如罄、薄如纸”,瓷器的原料高岭土[Al2Si2O5(OH)4],可表示为:Al2O3·2SiO2·2H2O |
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诗句中体现的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化学变化 |
13.
根据如图海水综合利用的工业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MgCl2•6H2O受热生成Mg(OH)Cl和HCl气体等.

已知:MgCl2•6H2O受热生成Mg(OH)Cl和HCl气体等.
A.过程①加入的药品顺序为:Na2CO3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
B.过程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产生1种单质 |
C.在过程③中将MgCl2•6H2O直接灼烧得到MgCl2 |
D.在过程④、⑥反应中每氧化0.2 mol Br-需消耗标准状况下2.24LCl2 |
5.实验题- (共1题)
14.
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完成了浓硫酸和SO2性质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

请回答:
(1)连接好装置后,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与铜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装置I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反应一段时间后,向试管Ⅰ中的溶液加水,溶液呈蓝色
B 试管III、V中溶液都会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
C 取下试管IV并不断振荡,试管中出现浑浊,是因为生成了BaSO4
D 试管VI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尾气,可用Na2CO3溶液代替
(5)某同学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认为:反应完毕时,不管铜是否过量,硫酸一定有剩余。下列药品能证明反应结束时I试管中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BaCl2溶液 B 铁粉 C NaHCO3溶液 D 银粉

请回答:
(1)连接好装置后,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
(2)浓硫酸与铜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装置II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反应一段时间后,向试管Ⅰ中的溶液加水,溶液呈蓝色
B 试管III、V中溶液都会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
C 取下试管IV并不断振荡,试管中出现浑浊,是因为生成了BaSO4
D 试管VI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尾气,可用Na2CO3溶液代替
(5)某同学根据所学化学知识认为:反应完毕时,不管铜是否过量,硫酸一定有剩余。下列药品能证明反应结束时I试管中确有余酸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BaCl2溶液 B 铁粉 C NaHCO3溶液 D 银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2道)
综合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9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