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X、Y都是芳香族化合物,均为常见食用香精,广泛用于化妆品、糖果及调味品中.1mol X水解得到1mol Y和1mol CH3CH2OH,X、Y的分子量都不超过200,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且X分子中碳和氢元素总的质量百分含量约为81.8%。
(1)X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
(2)G和X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用烃A合成G的路线如下:

①写出A和D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
②E→F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③写出所有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ⅰ.分子内除了苯环无其他环状结构,且苯环上有2个对位取代基;
ⅱ.一定条件下,该物质既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X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
(2)G和X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用烃A合成G的路线如下:

①写出A和D的结构简式:A.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
②E→F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③写出所有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ⅰ.分子内除了苯环无其他环状结构,且苯环上有2个对位取代基;
ⅱ.一定条件下,该物质既能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2.单选题- (共5题)
2.
叶蝉散(isoprocard)对水稻叶蝉和飞虱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防效迅速,但残效不长。工业上用邻异丙基苯酚合成叶蝉散的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叶蝉散的分子式是C11H16NO2 |
B.邻异丙基苯酚发生了取代反应 |
C.叶蝉散在强碱性环境中能稳定存在 |
D.可用FeCl3检验叶蝉散中是否含邻异丙基苯酚 |
3.
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目的或结论一致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或结论 |
A | 取酸雨试样,加入10%H2O2溶液,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 | 该酸雨试样中一定含有H2SO3 |
B | 在有镀层的铁片上,用刀刻一槽,在槽上滴入少量0.1mol/L盐酸,2h后滴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 | 可能是镀锡的铁片 |
C | 配制SnCl2溶液时,先将SnCl2溶于适量稀盐酸,再用蒸馏水稀释,最后在试剂瓶中加入少量的锡粒 | 抑制Sn2+水解,并防止Sn2+被氧化为Sn4+ |
D | 某无色溶液,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 溶液中一定含醛类化合物 |
A.A | B.B | C.C | D.D |
4.
X、Y两种元素的质子数之和为21,X原子核外电子比Y原子核外电子少5个,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X单质的固体是分子晶体 |
B.Y单质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
C.Y单质能与酸反应,但不能与碱反应 |
D.X、Y构成一种阴离子与硝酸反应可转化为Y的阳离子 |
6.
化学与工农业生产、与人类生活都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轮外壳上镶人锌块,可延缓船体腐蚀 |
B.高纯度的硅晶体广泛用作制造光导纤维材料 |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中的“丝”和“泪”分别是指纤维素和油脂 |
D.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中含SO2,造成大气污染,使雨水pH=5.6形成酸雨 |
3.选择题- (共2题)
4.实验题- (共1题)
9.
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可以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某老师设计了如图装置(夹持装置仪器已省略),其实验操作为:先按图安装好,先关闭活塞a、b、c,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然后打开活塞a、b、c,通过控制活塞a和b,而有节奏(间歇性)通入气体,即可在M处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试回答以下问题:

(1)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烧瓶常常浸在70~80℃的热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认识到该实验过程的催化剂是_____。
(3)若试管F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m、n之间接上G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G装置中导管的代号):m接______、_______接n,G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F浸在_____________中。

(1)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烧瓶常常浸在70~80℃的热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认识到该实验过程的催化剂是_____。
(3)若试管F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m、n之间接上G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G装置中导管的代号):m接______、_______接n,G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F浸在_____________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