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铜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ⅠB族,在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可以呈现+1、+2 价。铜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很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Ⅰ.CuSO4 和Cu(NO3)2是常见的+2价铜的化合物,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1)向CuSO4溶液中滴加氨水,最后可以得到深蓝色的[Cu(NH3)4]SO4溶液。
N、O、S 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Cu(NO3)2的一种方法是在N2O4的乙酸乙酯溶液中加入铜,反应一段时间后,加热即可得到Cu(NO3)2。NO3- 的立体构型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N 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NO3- 的一种等电子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CuCl 是较为常见的十1价铜的化合物。
(3)基态Cu+ 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uCl 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C1原子位于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 Cu 原子位于Cl 原子构成的四面体体心。每个Cl原子周围距Cl原子最近且等距离的Cu原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
。
Ⅰ.CuSO4 和Cu(NO3)2是常见的+2价铜的化合物,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1)向CuSO4溶液中滴加氨水,最后可以得到深蓝色的[Cu(NH3)4]SO4溶液。
N、O、S 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Cu(NO3)2的一种方法是在N2O4的乙酸乙酯溶液中加入铜,反应一段时间后,加热即可得到Cu(NO3)2。NO3- 的立体构型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N 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NO3- 的一种等电子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CuCl 是较为常见的十1价铜的化合物。
(3)基态Cu+ 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uCl 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C1原子位于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 Cu 原子位于Cl 原子构成的四面体体心。每个Cl原子周围距Cl原子最近且等距离的Cu原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__。

2.
某化学实验室以一种工业上的废渣(废渣主要含有MgCO3、MgSiO3和少量Fe、Al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MgCO3·3H2O。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1)为了加快废渣的酸溶速率,可采取的办法有_________(任写一点),酸溶时废渣中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30%H2O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Fe3+
萃取分液完成后,检验水相中是否含有Fe3+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室温下,除去MgSO4溶液中的A13+(使Al3+浓度小于1×10-6mol/L)而不引入其它杂质,应加入的试剂X为__________,应调节pH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
已知:①Ksp[Al(OH)3]=1.0×10-33 ②pH="8.5" 时,Mg(OH)2开始沉淀
(5)下图为不同反应温度下所得水合碳酸镁的X射线衍射谱图。由图可知,干燥时需控制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较高时MgCO3·3H2O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为了加快废渣的酸溶速率,可采取的办法有_________(任写一点),酸溶时废渣中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30%H2O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萃取分液的方法除去溶液中的Fe3+
萃取分液完成后,检验水相中是否含有Fe3+的最佳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室温下,除去MgSO4溶液中的A13+(使Al3+浓度小于1×10-6mol/L)而不引入其它杂质,应加入的试剂X为__________,应调节pH的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
已知:①Ksp[Al(OH)3]=1.0×10-33 ②pH="8.5" 时,Mg(OH)2开始沉淀
(5)下图为不同反应温度下所得水合碳酸镁的X射线衍射谱图。由图可知,干燥时需控制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较高时MgCO3·3H2O发生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3题)
3.
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向NaAlO2溶液中滴加NaHCO3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NaAlO2与NaHCO3水解相互促进 |
B | 向1mL淀粉溶液中滴加3~4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冷却后再滴加碘水 | 溶液呈无色 | 淀粉已完全水解 |
C | 用浓HCl浸泡红砖粉末一段时间,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酸性KMnO4溶液 | KMnO4溶液褪色 | 红砖中含有FeO |
D | 向3mL0.lmol/LAgNO3溶液中先加入4~5滴0.1mol/LNaCl溶液,再滴加4~5滴0.1mol/LNaI溶液 |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出现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A.A | B.B | C.C | D.D |
4.
X、Y、Z、W、M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已知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质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M﹥W>Z>Y>X |
B.Z与同主族相邻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通过它们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 |
C.X、Z两元素能形成原子个数比(X:Z)为3:1和4:2的化合物 |
D.用M单质的熔点高于其氧化物的熔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