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A、B、C、D 4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D同族;B、C同周期。A、B组成的化合物甲为气态,其中A、B原子个数之比为4:1。常温下,由A、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乙和丙都为液态,乙中A、C原子个数比为1:1;丙中A、C原子个数比为2:1。由D和C组成的两种化合物丁和戊都为固态,丁中D、C原子个数之比为1:1;戊中D、C个数比为2:1。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跟丁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为两种,其中一种为C的单质。
(1)写出对应物质的化学式①乙_______;②丁_______。
(2)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跟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①甲_______;②戊_______。
(4)A、B、C、D4种原子的半径由大到小顺序______(填元素符号)。
(5)由A、B、C、D4种原子组成的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1)写出对应物质的化学式①乙_______;②丁_______。
(2)B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跟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①甲_______;②戊_______。
(4)A、B、C、D4种原子的半径由大到小顺序______(填元素符号)。
(5)由A、B、C、D4种原子组成的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2.综合题- (共1题)
2.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周期中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②③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顺序为(填化学式)____。
(3)用电子式表示④的氢化物的形成过程如下_____。
(4)下列可以判断⑤和⑥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
a.⑤单质的熔点比⑥单质低
b.⑤的化合价比⑥低
c.⑤单质与水反应比单质⑥剧烈
d.⑤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⑥强
(5)由表中①、③、④、⑥、⑧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Z、M、N可发生以下反应:

a.M中所含的化学键种类为(若含共价键,请标明极性或非极性)_____。
b.N→⑥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族 周期 | IA | | | | | | | 0 |
1 | ① | IIA | IIIA | IVA | VA | VIA | VIIA | |
2 | | | | ② | ③ | ④ | | |
3 | ⑤ | | ⑥ | ⑨ | | ⑦ | ⑧ | |
(1)第三周期中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
(2)②③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顺序为(填化学式)____。
(3)用电子式表示④的氢化物的形成过程如下_____。
(4)下列可以判断⑤和⑥金属性强弱的是____。
a.⑤单质的熔点比⑥单质低
b.⑤的化合价比⑥低
c.⑤单质与水反应比单质⑥剧烈
d.⑤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⑥强
(5)由表中①、③、④、⑥、⑧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Z、M、N可发生以下反应:

a.M中所含的化学键种类为(若含共价键,请标明极性或非极性)_____。
b.N→⑥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单选题- (共10题)
3.
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够达成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A | 检验某固体物质中含有NH4+ |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浓NaOH溶液,加热,试管口放置蓝色石蕊试纸立即变红 |
B | 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的氧化性强于I2 | 向淀粉KI溶液中滴入3滴稀硫酸,未见溶液变蓝;再加入10%的H2O2溶液,溶液立即变蓝色 |
C | 证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碳 | 将稀盐酸滴到碳酸钙固体上,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出现浑浊 |
D | 验证氧化性强弱:Cl2>Br2>I2 | 向5mL饱和氯水中滴加少量0.1 mol/L NaBr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橙黄色,再滴加少量0.1mol/L淀粉KI溶液,溶液变蓝 |
A.A | B.B | C.C | D.D |
5.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短周期元素代号 | L | M | Q | R | T |
原子半径/nm | 0.160 | 0.143 | 0.089 | 0.102 | 0.074 |
主要化合价 | +2 | +3 | +2 | +6、-2 | -2 |
A.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2T<H2R | B.单质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为L<Q |
C.M与T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 D.L2+与R2-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
6.
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As>Cl>P B. 热稳定性:HCl>AsH3>HBr
C. 还原性:As3->S2->Cl- D. 酸性:H3AsO4>H2SO4>H3PO4
A. 原子半径:As>Cl>P B. 热稳定性:HCl>AsH3>HBr
C. 还原性:As3->S2->Cl- D. 酸性:H3AsO4>H2SO4>H3PO4
8.
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浓硫酸滴在纸上使纸变黑,是由于浓硫酸有脱水性 |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
C.欲除去CO2中的水蒸气,可将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D.不慎在皮肤上沾上少量浓硫酸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
9.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


| ①中的物质 | ②中的物质 | 预测①的现象 |
A | 淀粉KI溶液 | 浓硝酸 | 无明显变化 |
B | 酚酞溶液 | 浓盐酸 | 无明显变化 |
C | MgCl2溶液 | 浓氨水 | 有白色沉淀 |
D | 湿润红纸条 | 饱和氯水 | 红纸条褪色 |
A.A | B.B | C.C | D.D |
10.
用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
11.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部分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BaCl2溶液除去粗盐中的SO42- |
B.从苦卤中提取Br2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2Cl-+Br2 |
C.试剂1可以选用石灰乳 |
D.工业上,电解熔融Mg(OH)2冶炼金属镁 |
12.
化学与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O2属于大气污染物 |
B.酸雨是pH小于7的雨水 |
C.CO2、NO2或SO2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
D.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
4.选择题- (共1题)
5.实验题- (共2题)
14.
氨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应用。
(1)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并探究氨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请回答:

①实验室制备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用装置B收集氨时,氨的进气口是____(选填“a”或“b”)。打开装置B中的活塞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③向C中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迅速盖上盖,观察现象。浓盐酸液滴附近会出现白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FeSO4液滴中先出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发生的反应包括Fe2++2NH3·H2O===Fe(OH)2↓+2NH4+和_____。
④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的是____(填序号)。
(1)写出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制备氨,并探究氨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
请回答:

①实验室制备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②用装置B收集氨时,氨的进气口是____(选填“a”或“b”)。打开装置B中的活塞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③向C中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迅速盖上盖,观察现象。浓盐酸液滴附近会出现白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FeSO4液滴中先出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发生的反应包括Fe2++2NH3·H2O===Fe(OH)2↓+2NH4+和_____。
④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的是____(填序号)。

15.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 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 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