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综合题型练习卷: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295776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0

1.科普阅读题(共1题)

1.
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即在雷雨过后,植物生长得更好。下面一段短文就是叙述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①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
②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③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
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洒到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互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上述短文中,描述二氧化氮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时,下列收集方法不适宜的是________。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收集法
(3)写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在此反应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
A.不变    B.仅升高    C.仅降低   
A.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4)“雷雨发庄稼”,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
A.生成的一氧化氮可以作为氮肥
B.生成的二氧化氮可以作为氮肥
C.生成的硝酸盐可以作为氮肥

2.综合题(共5题)

2.
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物质。
(1)形成酸雨的原理之一可简单表示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①酸雨的pH________(填“>”、“<”或“=”)5.6。
②D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③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亦可用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写出氨气和二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_。
(3)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NO2+NO+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
现有VL某NaOH溶液能完全吸收n molNO2m molNO组成的大气污染物。
①所用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________ mol·L1
②若所得溶液中c(NO3)∶c(NO2)=1∶9,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nm=______。
③用含nm的代数式表示所得溶液中NO3和NO2浓度的比值c(NO3)∶c(NO2)=________。
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拟分析某市空气的质量情况,测定该市空气中SO2的含量并制定下列研究方案:
Ⅰ.资料表明,SO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发生反应:5SO2+2+2H2O===5+2Mn2++4H+
Ⅱ.设计实验方案:利用SO2的还原性使SO2和已知浓度及体积的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反应。
Ⅲ.选择分析地点:某工业区、某公园、某居民小区、某商业区、某交通枢纽。
Ⅳ.选择分析时间:晴天、风速较小时;晴天、风速较大时;雨前;雨后。
Ⅴ.对测定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并向相关单位提出建议。
(1)该小组同学拟用如图所示装置定量分析空气中SO2的含量。

①通入空气前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观察到实验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应停止通空气;
③实验过程中需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表示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测得的该市不同地区空气中SO2的含量。

①工厂区、交通枢纽SO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请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一条减少工厂区SO2排放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该小组同学测得的不同天气情况下的城市空气中SO2的平均含量。请分析雨后或风速较大时SO2平均含量较低的原因:
天气情况
平均风速(m·s1)
空气中SO2的平均含量(mg·L1)
雨前
2.0
0.03
雨后
2.2
0.01

23
0.015

0.9
0.03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毕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2NH3+3CuON2+3Cu+3H2O)。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 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 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 L。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 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 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 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
实验药品
制备原理
甲小组
A
氢氧化钙、 硫酸、硫酸铵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
乙小组
②______
浓氨水、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于氨水后放热,增加氢氧根离子浓度,加快氨气逸出
 
(3)甲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4)乙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
5.
为了探究新制饱和氯水的组成和性质而进行了下列科学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写出新制饱和氯水中含有氯元素的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再进行更多的实验,请说明能快速判断氯水中含有Cl2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
(3)取适量新制饱和氯水滴入品红溶液后褪色,可得出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具有漂白性,请你评价该结论是否合理?________。若不合理,请说明理由(若合理,则无需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先观察了氯水的外观性质以后,又用胶头滴管将该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边滴边振荡,并连续观察现象,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而得无色溶液。根据预测,实验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又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究竟是上述中的①还是②。
[实验步骤]
①取试管内的无色溶液3 mL盛于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荡试管。
[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若________,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而不是②;
②若________,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②而不是①。
6.
某研究小组制备84消毒液(主要成分NaClO)设计了如图装置。并查阅到下列资料,“在加热情况下卤素与碱液发生如下反应:3X2+6OH5X+XO3+3H2O”。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的大试管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中能否省去盛饱和NaCl溶液的洗气瓶?_____(填“能”或“不能”,下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

(3)装置中能否省去盛浓硫酸的洗气瓶?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中能否省去盛冰水的烧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题(共4题)

7.
晶体硅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材料。制备纯硅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高温下用碳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
②粗硅与干燥HCl气体反应制得SiHCl3:Si+3HClSiHCl3+H2
③SiHCl3与过量H2在1 000~1 100 ℃反应制得纯硅。
已知SiHCl3能与H2O剧烈反应,在空气中易自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①步制备粗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SiHCl3与过量H2反应制备纯硅的装置如图所示(热源及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①装置B中的试剂是________。装置C中的烧瓶需要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不能采用普通玻璃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保证制备纯硅实验的成功,操作的关键是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控制好反应温度以及______________。
8.
(1)实验室制取Cl2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装置Ⅰ可用于制取少量Cl2
②用装置Ⅱ除去Cl2中的少量HCl
③用装置Ⅲ制取Cl2
④用装置Ⅳ干燥Cl2
(2)实验室制取干燥、纯净的氯气,除了二氧化锰、浓盐酸外还需要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KMnO4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能产生Cl2。若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制备纯净、干燥的氯气及验证它与金属的反应。每个虚线框表示一个单元装置,其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4)在实验室中用浓盐酸与MnO2共热制取Cl2并进行相关实验。下列收集Cl2的装置正确的是________。
9.
“84消毒液”与硫酸溶液反应可以制取氯气,反应方程式为NaClO+NaCl+H2SO4Na2SO4+Cl2↑+H2O。为探究氯气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实验装置。

(1)在该实验中,制取氯气的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

(2)装置B、C中依次放的是干燥的红色布条和湿润的红色布条,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发现装置B中的布条也褪色,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离D中液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为验证尾气吸收后的溶液中存在Cl,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氯气通入饱和NaHCO3溶液能产生无色气体,已知酸性:盐酸>碳酸>次氯酸,该实验证明Cl2与H2O反应的产物中含有________。
10.
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 (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是_____。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填序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1道)

    综合题:(5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