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已知:A、B、C、D、E、F、G七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属于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其中A原子在基态时p轨道半充满且电负性是同族元素中最大的;D、E原子核外的M层中均有两个未成对电子;G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B相同,其余各层均充满。B、E两元素组成化合物B2E的晶体为离子晶体。C、F的原子均有三个能层,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kJ/mol)分别为:578、1817、2745、ll575;C与F能形成原子数目比为1:3、熔点为190℃的化合物Q。
(1)B的单质晶体为体心立方堆积模型,其配位数为 ;E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子的立体构型是 。F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F的高价离子与A的简单氢化物形成的配离子的化学式为 .
(2)试比较B、D分别与F形成的化合物的熔点高低并说明理由 。
(3)A、G形成某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若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该化合物晶体的密度为 a g/cm3,其晶胞的边长为 cm。
(4)在1.0l×105Pa、t1℃时,气体摩尔体积为53.4 L/mol,实验测得Q的气态密度为5.00g/L,则此时Q的组成为(写化学式) 。
(1)B的单质晶体为体心立方堆积模型,其配位数为 ;E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子的立体构型是 。F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 ,F的高价离子与A的简单氢化物形成的配离子的化学式为 .
(2)试比较B、D分别与F形成的化合物的熔点高低并说明理由 。
(3)A、G形成某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4)在1.0l×105Pa、t1℃时,气体摩尔体积为53.4 L/mol,实验测得Q的气态密度为5.00g/L,则此时Q的组成为(写化学式) 。
2.
TiO2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1)工业上用钛矿石(FeTiO3,含FeO、Al2O3、SiO2等杂质)经过下述反应制得:

其中,步骤②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H2SO4+FeTiO3="=" TOSO4(硫酸氧钛)+FeSO4+2H2O
净化钛矿石时,需用浓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③中加热的目的是(请写出必要的化学方程式和文字): 。
(2)用TiO2制备金属钛的一种方法是先将TiO2与Cl2、C反应得到TiCl4,再用镁还原得到Ti。因下述反应难于发生:TiO2(s)+2Cl2(g)
TiCl4(1)+O2(g) △H=+151 kJ/mol。所以不能直接由TiO2和Cl2反应(即氯化反应)来制取TiCl4,请说明判断该反应难以发生的理由是_______。当往氯化反应体系中加入碳后,反应在高温条件下能顺利进行生成TiCl4。
已知:C(s)+O2(g)=CO2(g) △H=
394 kJ/mol。
则TiO2(s)+C(s)+2Cl2(g)=TiCl4(1)+CO2(g)△H=________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解释:往氯化反应体系中加入碳时,氯化反应能顺利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电池的一个由有机光敏染料(S)涂覆TiO2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TiO2/S
TiO2/S*(激发态)
TiO2/S*
TiO2/S+ + e-
I3-+2e-
3I-
2TiO2/S*+I3-
2TiO2/S + I3-
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1)工业上用钛矿石(FeTiO3,含FeO、Al2O3、SiO2等杂质)经过下述反应制得:

其中,步骤②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H2SO4+FeTiO3="=" TOSO4(硫酸氧钛)+FeSO4+2H2O
净化钛矿石时,需用浓氢氧化钠溶液来处理。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③中加热的目的是(请写出必要的化学方程式和文字): 。
(2)用TiO2制备金属钛的一种方法是先将TiO2与Cl2、C反应得到TiCl4,再用镁还原得到Ti。因下述反应难于发生:TiO2(s)+2Cl2(g)

已知:C(s)+O2(g)=CO2(g) △H=

则TiO2(s)+C(s)+2Cl2(g)=TiCl4(1)+CO2(g)△H=________
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解释:往氯化反应体系中加入碳时,氯化反应能顺利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下图是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示意图。电池的一个由有机光敏染料(S)涂覆TiO2纳米晶体表面制成,另一电极由导电玻璃镀铂构成,电池中发生的反应为:

TiO2/S

TiO2/S*

I3-+2e-

2TiO2/S*+I3-

下列关于该电池叙述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I-离子在镀铂导电玻璃电极上放电 |
B.电池工作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
C.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I-和I3- 浓度不会减少 |
D.电池中镀铂导电玻璃为正极 |
2.单选题- (共2题)
3.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是当前人类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
B.明矾水解形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可用于水的净化 |
C.生铁浸泡在食盐水中发生析氢腐蚀 |
D.胶体与溶液的分离可用渗析的方法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KCl与MgO的晶体结构跟NaCl的晶体结构相似,则晶体的熔点:MgO>KCl>NaCl |
B.向滴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溶液褪色 |
C.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胶体>Fe(OH)3悬浊液>FeCl3溶液 |
D.Na2O、Mg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
3.选择题- (共2题)
4.实验题- (共1题)
7.
为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I.取5mL 0.1mol/L的KI溶液,滴加5—6滴FeCl3稀溶液;
Ⅱ.继续加入2mL CCl4,盖好玻璃塞,振荡静置。
Ⅲ.取少量分液后得到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Ⅳ.移取25.00mLFeCl3稀溶液至锥形瓶中,加入KSCN溶液用作指示剂,再用c mol/LKI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重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c mol/LKI标准溶液VmL。
(1)探究活动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请将探究活动Ⅱ中“振荡静置”后得到下层液体的操作补充完整: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
(2)探究活动Ⅲ的意图是通过生成红色的溶液(假设溶质全部为Fe(SCN)3),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实验中却未见溶液呈红色。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
为了验证猜想,查阅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微溶于水,密度为0.71g/mL,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暗蓝色沉淀,用K4[Fe(CN)6](亚铁氰化钾)溶液检验Fe3+的灵敏度比用KSCN溶液更高。
结合新信息,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①请完成下表
②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一”中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
(3)根据探究活动Ⅳ,FeCl3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I.取5mL 0.1mol/L的KI溶液,滴加5—6滴FeCl3稀溶液;
Ⅱ.继续加入2mL CCl4,盖好玻璃塞,振荡静置。
Ⅲ.取少量分液后得到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Ⅳ.移取25.00mLFeCl3稀溶液至锥形瓶中,加入KSCN溶液用作指示剂,再用c mol/LKI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重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c mol/LKI标准溶液VmL。
(1)探究活动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请将探究活动Ⅱ中“振荡静置”后得到下层液体的操作补充完整: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
(2)探究活动Ⅲ的意图是通过生成红色的溶液(假设溶质全部为Fe(SCN)3),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实验中却未见溶液呈红色。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
为了验证猜想,查阅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微溶于水,密度为0.71g/mL,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暗蓝色沉淀,用K4[Fe(CN)6](亚铁氰化钾)溶液检验Fe3+的灵敏度比用KSCN溶液更高。
结合新信息,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①请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 | 现象和结论 |
步骤一: | 若产生暗蓝色沉淀,则 。 |
步骤二: | 若乙醚层呈红色,则 。 |
②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一”中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
(3)根据探究活动Ⅳ,FeCl3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2道)
选择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