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化合物Ⅰ可以由以下合成路线获得:

(1)化合物Ⅰ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Ⅱ与溴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化合物Ⅲ生成化合物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注明反应条件)化合物Ⅲ与NaOH水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注明反应条件)
(4)化合物Ⅳ是化合物Ⅲ的一种同分异构体,其苯环上只有一种取代基,Ⅳ的催化氧化产物Ⅴ能发生银镜反应。Ⅳ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Ⅴ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5)有机物

2.工业流程- (共2题)

(1)“酸浸”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浸”时铝浸出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3)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碱溶”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已知Fe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分别为2.1和3.2,Al3+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分别为4.1和5.4。为了获得产品Al(OH) 3,从煤矸石的盐酸浸取液开始,若只用CaCO3一种试剂,后续操作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煤矸石为原料还可以开发其他产品,例如在煤矸石的盐酸浸取液除铁后,常温下向AlCl3溶液中不断通入HCl气体,可析出大量AlCl3·6H2O晶体,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析出晶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已知(NH4)2Ce(NO3)6受热易分解,某科研小组认为反应原理如下,请补充完整:(NH4)2Ce(NO3)6


在空气中加热(NH4)2Ce(NO3)6,除固体颜色有变化外,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步骤Ⅰ中,将Ce(NO3)3·6H2O配成溶液,保持pH到4~5,缓慢加入H2O2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氨水调节溶液pH,得到Ce(OH)4沉淀。该过程中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
(3)298K时,Ksp[Ce(OH)4]=1×10—29。Ce(OH)4的溶度积表达式为Ksp=___________。
为了使溶液中Ce4+沉淀完全,即残留在溶液中的c(Ce4+)小于1×10—5mol·L-1,需调节pH为______以上。
(4)为了研究步骤Ⅲ的工艺条件,科研小组测定了(NH4)2Ce(NO3)6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硝酸中的溶解度,结果如图。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① (NH4)2Ce(NO3)6在硝酸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共1题)
选项 | 陈述Ⅰ | 陈述Ⅱ |
A | Si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 | Si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
B | 铁比铜活泼 | 铜板上的铁钉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 |
C | 蛋白质和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 蛋白质和淀粉水解最终产物均是葡萄糖 |
D | 汽油和植物油都属于烃 | 汽油和植物油都可以燃烧 |
A.A | B.B | C.C | D.D |
4.选择题- (共5题)
现有一种碱性调味液,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溶液.为了测定碱性调味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取三份碱性调味液各100g,分别缓慢加入到20g、40g和60g某盐酸中,测得三组实验数据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
盐酸的质量/g | 20 | 40 | 60 |
生成气体的质量/s | 2.2 | 4.4 | 5.5 |
根据实验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某固体物质,乙试管装入某溶液,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打开止水夹,同时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溶液变白色浑浊.符合此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选项 | 甲中固体 | 乙中溶液 |
A | CaCO3 | Ca(OH)2 |
B | CuCO3 | NaOH |
C | Mg | AgNO3 |
D | KOH | BaCl2 |
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某固体物质,乙试管装入某溶液,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打开止水夹,同时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溶液变白色浑浊.符合此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选项 | 甲中固体 | 乙中溶液 |
A | CaCO3 | Ca(OH)2 |
B | CuCO3 | NaOH |
C | Mg | AgNO3 |
D | KOH | BaCl2 |
A、B、C、D皆为纯净物,其中有两种为单质,A为黑色粉末,B为红色粉末,C、D为无色无味气体,如下图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
实验甲、乙、丙中A、B均参加反应,红色粉末均变为黑色;甲、乙两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均浑浊;丙装置中石灰水没有浑浊现象.试推断:
将等质量的铝粉和铁粉,分别放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质量(m)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写出A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lank#}1{#/blank#}.对于该图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lank#}2{#/blank#}(填序号).
①反应结束后两种金属一定都有剩余
②铝一定有剩余
③铁一定有剩余,铝反应完
④反应结束后消耗两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⑤反应结束后稀硫酸都没有剩余
⑥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5.多选题- (共1题)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工业流程:(2道)
单选题:(1道)
选择题:(5道)
多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