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有X、Y、Z、R四种短周期元素,Y、Z、R同周期。相关信息如下:
(1)Z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_____,Y、Z、R简单离子的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由X、Z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甲,常温下为易挥发的淡黄色液体,甲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且分子里X、Z两种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甲遇水蒸气可形成一种常见的漂白性物质。则甲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
(3)化合物乙(Y2R)溶液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Y2R2,其溶液显黄色。则Y2R2的电子式为_______,写出乙溶液在空气中变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信息 |
X | 单质为双原子分子。若低温蒸发液态空气,因其沸点较低可先获得X的单质 |
Y | 含Y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 |
Z | 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 |
R | R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 |
(1)Z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是_____,Y、Z、R简单离子的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由X、Z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甲,常温下为易挥发的淡黄色液体,甲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形,且分子里X、Z两种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甲遇水蒸气可形成一种常见的漂白性物质。则甲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
(3)化合物乙(Y2R)溶液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与氧气反应会生成与过氧化钠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的物质Y2R2,其溶液显黄色。则Y2R2的电子式为_______,写出乙溶液在空气中变质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I. 某实验小组对H2O2的分解做了如下探究。下表是研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时记录的一组数据,将质量相同但状态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盛有15 mL5%的H2O2溶液的大试管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结果如下:
(1)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Ⅱ.某可逆反应在体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从0—3分钟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B、C均为气体)。

(3)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5)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
(6)由图求得A的平衡时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MnO2 | 触摸试管情况 | 观察结果 | 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 |
粉末状 | 很烫 |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3.5min |
块状 | 微热 |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 30min |
(1)该反应是_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Ⅱ.某可逆反应在体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在从0—3分钟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B、C均为气体)。

(3)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5)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
A.v(A)= 2v(B) |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
C.v逆(A)= v正(C) |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
2.单选题- (共5题)
3.
异丁香酚可作为合成香料的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异丁香酚属于芳香族化合物,分子式为C10H14O2 |
B.该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C.1mol该物质与足量H2发生加成反应,最多可消耗1molH2 |
D.分子中所有原子有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
5.
如图所示是分离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流程:
A.①蒸馏、②过滤、③分液 | B.①分液、②蒸馏、③蒸馏 |
C.①蒸馏、②分液、③分液 | D.①分液、②蒸馏、③结晶、过滤 |
6.
从淡化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X试剂可用Na2SO3饱和溶液 |
B.步骤Ⅲ的离子反应:2Br-+Cl2=2Cl-+Br2 |
C.工业上每获得1molBr2,需要消耗Cl244.8L |
D.步骤Ⅳ包含萃取、分液和蒸馏 |
7.
所谓合金,就是不同种金属(也包括一些非金属)在熔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熔合物,下表为四种金属的熔、沸点:
根据以上数据判断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
| Na | Cu | Al | Fe |
熔点/ ℃ | 97.5 | 1 083 | 660 | 1 535 |
沸点/ ℃ | 883 | 2 595 | 2 200 | 3 000 |
根据以上数据判断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
A.Cu和Na | B.Fe和Cu |
C.Fe和Al | D.Al和Na |
3.选择题- (共1题)
4.填空题- (共1题)
9.
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请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填写空格。
(1)铅蓄电池在放电时发生的电池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正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
(2)某学习小组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Cu=Cu2++2Ag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________,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5.4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了的电子数目是_________。
(3)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如下图是电解质为稀硫酸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②若该电池的效率80%,当外电路通过0.2mo1电子时,消耗O2的体积____L(标准状况)。
(1)铅蓄电池在放电时发生的电池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正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
(2)某学习小组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Cu=Cu2++2Ag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________,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5.4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了的电子数目是_________。
(3)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如下图是电解质为稀硫酸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②若该电池的效率80%,当外电路通过0.2mo1电子时,消耗O2的体积____L(标准状况)。
5.实验题- (共2题)
10.
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渐加入固体B中。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D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中为浓盐酸,B中为高锰酸钾,C中盛有KI淀粉溶液,旋开E后,C中的现象是溶液变蓝色,试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有AlCl3溶液,旋开E足够长的时间后,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图中D装置在实验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中为浓盐酸,B中为高锰酸钾,C中盛有KI淀粉溶液,旋开E后,C中的现象是溶液变蓝色,试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有AlCl3溶液,旋开E足够长的时间后,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1.
某研究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相关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

(1)通入足量SO2时C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现象,该小组同学认为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①写出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有Fe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小组同学向C试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反应生成了SO42-。该做法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SO2具有还原性,实验中可以代替FeCl3的试剂有________(填序号)。

(1)通入足量SO2时C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现象,该小组同学认为SO2与FeCl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①写出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有Fe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小组同学向C试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即可证明反应生成了SO42-。该做法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SO2具有还原性,实验中可以代替FeCl3的试剂有________(填序号)。
A.浓硫酸 | B.酸性KMnO4溶液 | C.碘水 | D.NaCl溶液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