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16分)已知甲苯在空气中不易变质,但可以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为苯甲酸,以下是由甲苯合成乙酰水杨酸和酚酞的合成路线。

(1)酚酞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 ,按照系统命名法,F的名称为 。
(2)写出“甲苯→A”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乙酰水杨酸和NaOH溶液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上述涉及反应中,“A→B”发生的反应类型是 ,
写出C的结构简式 。
(5)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乙酰水杨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遇FeCl3溶液显紫色 ②能与碳酸氢钠反应
③苯环上只有2个取代基的 ④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1)酚酞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名称为 ,按照系统命名法,F的名称为 。
(2)写出“甲苯→A”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乙酰水杨酸和NaOH溶液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上述涉及反应中,“A→B”发生的反应类型是 ,
写出C的结构简式 。
(5)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乙酰水杨酸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遇FeCl3溶液显紫色 ②能与碳酸氢钠反应
③苯环上只有2个取代基的 ④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2.单选题- (共2题)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
B.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
C.聚酯纤维、有机玻璃、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
D.植物油和裂化汽油都能使溴水褪色 |
3.
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叙述I | 叙述II |
A | 水玻璃具有黏性 | 盛装烧碱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 |
B | 往氯化钙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溶解 | CaCO3不溶于水,Ca(HCO3)2可溶于水 |
C | NH4Cl受热易分解 | 可用加热法除去I2中的NH4Cl |
D | 利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氢氧化铁胶体和浓的氯化铁溶液 | 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红褐色制得胶体 |
A.A | B.B | C.C | D.D |
3.多选题- (共2题)
4.
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下图,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Y> Z > X |
B.含Y元素的盐溶液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 |
C.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Z > W |
D.X与R的核电荷数相差24 |
5.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振荡、静置 | 溶液中出现白色混浊 | 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
B | 向某溶液中先滴加少量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 先无明显现象,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 原溶液中含有Fe2+ |
C | 将铜片放入浓硝酸中 | 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蓝绿色 | 浓硝酸有强氧化性和酸性 |
D | 向Na2SiO3溶液中滴加1滴酚酞,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至红色褪去 | 2 min后,试管里出现凝胶 | 非金属性:S>Si |
A.A | B.B | C.C | D.D |
4.实验题- (共1题)
6.
(16分)Ⅰ:下图A为“人教版”教材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装置,某同学认为下图B装置进行酯化反应效果比A要好,他的理由是 。

Ⅱ:为了研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是对应关系的是:
(2)由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Ⅲ:某实验小组欲探究碳与浓硝酸反应的情况。甲同学设计了图1装置,认为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就说明碳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1)甲同学的实验应该在___________中进行,才符合化学实验安全性的要求。
(2)乙同学认为红棕色气体不一定是碳与浓硝酸发生反应而得,可能是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的红棕色气体,请写出浓硝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所以他认为应该检验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的产生来证明碳与浓硝酸反应。为此乙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得知“0℃时四氧化二氮为液体”,从而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3)为了减少干扰,对于A装置有下面4种操作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
①将木炭与浓硝酸一同放在装置中加热;
②先加热木炭,再将木炭投入冷浓硝酸;
③先加热木炭,再加入冷浓硝酸;
④先加热浓硝酸,然后将木炭投入其中。
(4)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装置的作用_____ _ ___(结合方程式与文字表述)。
(5)若同意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观点。将C装置所得的悬浊液过滤、洗涤、干燥、冷却、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m克,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为: (列出计算表达式即可)。(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Ba 137)

Ⅱ:为了研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是对应关系的是: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 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镁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其中 | 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④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⑤向A1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 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
(2)由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Ⅲ:某实验小组欲探究碳与浓硝酸反应的情况。甲同学设计了图1装置,认为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就说明碳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1)甲同学的实验应该在___________中进行,才符合化学实验安全性的要求。
(2)乙同学认为红棕色气体不一定是碳与浓硝酸发生反应而得,可能是浓硝酸受热分解产生的红棕色气体,请写出浓硝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所以他认为应该检验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的产生来证明碳与浓硝酸反应。为此乙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得知“0℃时四氧化二氮为液体”,从而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3)为了减少干扰,对于A装置有下面4种操作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
①将木炭与浓硝酸一同放在装置中加热;
②先加热木炭,再将木炭投入冷浓硝酸;
③先加热木炭,再加入冷浓硝酸;
④先加热浓硝酸,然后将木炭投入其中。
(4)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装置的作用_____ _ ___(结合方程式与文字表述)。
(5)若同意碳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观点。将C装置所得的悬浊液过滤、洗涤、干燥、冷却、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为m克,则被还原的HNO3的质量为: (列出计算表达式即可)。(忽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Ba 137)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单选题:(2道)
多选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