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已知烃A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24:5,D与含NaOH的Cu(OH)2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并得到砖红色沉淀,F为具有浓郁香味、不易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且RCl+NaOH
ROH+NaCl,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
(1)E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
(2)C→B的反应类型_______。
(3)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H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请回答:
(1)E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
(2)C→B的反应类型_______。
(3)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H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
A.工业上通过石油裂解可实现A→B+C |
B.利用植物秸秆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水解反应可以直接得到有机物G |
C.可用Na2CO3溶液鉴别D、G |
D.完全燃烧等物质的量的C、D、E消耗O2的量依次减少 |
3.
元素周期表短周期中六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与主要化合价的关系如图:

(1)元素F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
(2)元素C、D、E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3)A、B、C的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_(用单质的化学式表示)。
(4)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写出D和E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写2种)。
(5)根据氯、溴、碘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F的单质和E的最简单氢化物之间能否发生反应_____(填“能”或“不能”), 若能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6)一定温度下,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B(g)+B2(g)
2AB2(g)。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

(1)元素F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
(2)元素C、D、E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3)A、B、C的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_____(用单质的化学式表示)。
(4)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写出D和E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写2种)。
(5)根据氯、溴、碘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判断F的单质和E的最简单氢化物之间能否发生反应_____(填“能”或“不能”), 若能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6)一定温度下,在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B(g)+B2(g)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B2的同时生成2nmolAB | B.2 ν正(B2)=ν逆(AB2) |
C.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AB2为有色气体) |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4.
Ⅰ.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欲检验茶叶中铁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回答: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
(2)加入6mol·L-1的盐酸时为了加快铁元素的浸出速度,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
(3)通过血红色溶液不能说明茶叶中的铁元素一定是+3价的,原因是______。
Ⅱ.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装置来制备乙酸乙酯,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1℃,CH3CH2OH
CH2=CH2↑+H2O

(1)甲装置中右边导管未插入溶液中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结束后分离出乙酸乙酯的操作是____,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选择)。
(3)乙装置优于甲装置的理由____________(写两条)。

请回答:
(1)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
(2)加入6mol·L-1的盐酸时为了加快铁元素的浸出速度,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
(3)通过血红色溶液不能说明茶叶中的铁元素一定是+3价的,原因是______。
Ⅱ.乙酸乙酯广泛用于药物、染料、香料等工业,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装置来制备乙酸乙酯,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1℃,CH3CH2OH


(1)甲装置中右边导管未插入溶液中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结束后分离出乙酸乙酯的操作是____,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选择)。
A.烧杯 | B.容量瓶 | C.分液漏斗 | D.蒸馏烧瓶 |
5.
为了探究某带结晶水的晶体X(仅含4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其中甲、乙、丙均为常见物质。

请回答:(1)X中除H、O以外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_。
(2)固体乙与氨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也能得到单质丙,同时产生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X的化学式是_______。

请回答:(1)X中除H、O以外的非金属元素是______。
(2)固体乙与氨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也能得到单质丙,同时产生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X的化学式是_______。
2.单选题- (共13题)
6.
煤的工业加工过程中,可利用CO和H2合成用途广泛的化工原料甲醇,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
B.1 mol CH3OH所具有的能量为90.1 kJ·mol-1 |
C.CO(g)+2H2(g)![]() |
D.1 molCO(g)和2mol H2(g)断键所需能量小于1 molCH3OH(g)断键所需能量 |
9.
下列关于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苯能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苯、硝基苯等,但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
B.乙烯和乙烷的混合气体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离 |
C.石油裂解与裂化的原理相同、目的不同 |
D.光照条件下,控制CH4和Cl2的比例为1∶1,能够制得纯净的CH3Cl和HCl |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是所有的糖类都能发生水解 |
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氨基酸分子中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 |
C.往皂化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上层析出固体物质 |
D.用于纺织的棉花和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
12.
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四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为Z |
B.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酸 |
C.XZ4、WY2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相同 |
D.W、X形成的单质都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F2晶体中存在共价键和离子键 |
B.某物质在熔融态能导电,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
C.NH3和Cl2两种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都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
D.氢氧化钠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键被削弱,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具有导电性 |
14.
下列操作对应的现象不符合事实的是
A.A B.B C.C D.D
![]() | ![]() | ![]() | ![]() |
A.将灼烧至黑色的铜丝插入无水乙醇,铜丝变成红色 | B.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并能较长时间保存 | C.将胆矾晶体悬挂于盛有浓H2SO4的密闭试管中,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 | D.通入SO2气体后,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浅 |
A.A B.B C.C D.D
16.
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SiO2、KOH、Na2CO3、Na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为探究固体粉末的组成,取适量样品进行如下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KOH |
B.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2CO3 |
C.取溶液1先加足量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若未产生白色沉淀,则样品中无硫酸钠 |
D.为进一步确定原样品组成,可以向固体2中加入NaOH溶液 |
17.
根据下图海水综合利用的工业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MgCl2·6H2O受热生成Mg(OH)Cl和HCl气体等。)


A.除去粗盐中杂质(Mg2+、SO42-、Ca2+),加入药品的顺序: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盐酸 |
B.在过程②中将MgCl2·6H2O灼烧即可制得无水MgCl2 |
C.从能量转换角度来看,氯碱工业中的电解饱和食盐水是一个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
D.从第③步到第⑤步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高浓度的Br2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