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5题)
1.
某电动汽车配载一种可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Li1-xCoO2+LixC6=LiCoO2+ C6(x<1)。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Li+在电解质中由负极向正极迁移 |
B.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LixC6 - xe-= xLi++ C6 |
C.充电时,若转移1mole-,石墨C6电极将增重7xg |
D.放电时,正极上锂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英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也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 |
B.氧化铝是冶炼金属铝的原料,也是较好的耐火材料 |
C.天然氨基酸能溶于强碱或强酸溶液,是两性化合物 |
D.船舶外壳装上锌块,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进行防腐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干馏可将煤中含有的苯、甲苯等物质分离出来 |
B.有机玻璃、聚酯纤维(涤纶)均由加聚反应生成 |
C.地沟油制得的生物柴油和裂化汽油都是烃 |
D.乙烯与氧气生成环氧乙烷原子利用率为100% |
4.
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氯气在氯化铁催化下连续反应,生成以氯苯、氯化氢为主要产物,邻二氯苯、对二氯苯为次要产物的粗氯代苯混合物。有关物质的沸点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氯苯 | 邻二氯苯 | 对二氯苯 |
沸点/℃ | 132.2 | 180.5 | 174 |
熔点/℃ | -45.6 | -15 | 5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
B.反应放出的氯化氢可以用水吸收 |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邻二氯苯从有机混合物中首先分离出来 |
D.该反应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 |
5.
对下列装置作用的分析或解释正确的是


A.装置甲可除去HCl中的Cl2杂质 |
B.装置乙可吸收SO2,并防止倒吸 |
C.装置丙石灰水变浑浊即可证明非金属性:Si>C |
D.装置丁可制取并收集NO气体 |
2.填空题- (共1题)
6.
硫酸铅可用于铅蓄电池、纤维增重剂、涂料分析试剂.工业上通常用自然界分布最广的方铅矿(主要成分为PbS)生产硫酸铅。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Ksp(PbSO4)=1.08×10-8,Ksp(PbCl2)=1.6×l0-5.
②PbCl2(s)+2Cl-(aq)
PbCl42-(aq) △H>0
③Fe3+、Pb2+以氢氧化物形式开始沉淀时的pH值分别为1.9和7.
(I)流程中加入盐酸可以控制溶液的pH<1.9,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淡黄色沉淀,则步骤(1)对应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步骤(2)所得的滤液A 蒸发浓缩后再用冰水浴的目的是___________(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III)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Ⅵ)步骤(4)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滤液C中氯离子的测定可中和后采用K2CrO4为指示剂,以AgNO3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Cl−,利用Ag+与CrO42-生成砖红色沉淀,指示到达滴定终点。选用K2CrO4溶液的最好浓度等于 _____________mol·L−1。(已知Ag2CrO4、AgCl的Ksp分别为2.0×10-12和2.0×10-10)。
(Ⅴ)PbO2与MnO2性质相似,请写出PbO2与浓盐酸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①Ksp(PbSO4)=1.08×10-8,Ksp(PbCl2)=1.6×l0-5.
②PbCl2(s)+2Cl-(aq)

③Fe3+、Pb2+以氢氧化物形式开始沉淀时的pH值分别为1.9和7.
(I)流程中加入盐酸可以控制溶液的pH<1.9,主要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淡黄色沉淀,则步骤(1)对应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步骤(2)所得的滤液A 蒸发浓缩后再用冰水浴的目的是___________(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III)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
(Ⅵ)步骤(4)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滤液C中氯离子的测定可中和后采用K2CrO4为指示剂,以AgNO3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Cl−,利用Ag+与CrO42-生成砖红色沉淀,指示到达滴定终点。选用K2CrO4溶液的最好浓度等于 _____________mol·L−1。(已知Ag2CrO4、AgCl的Ksp分别为2.0×10-12和2.0×10-10)。
(Ⅴ)PbO2与MnO2性质相似,请写出PbO2与浓盐酸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题- (共1题)
7.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用的两种盐。在实验室中制取NaHCO3的方法有多种。请
依据下列方法回答问题:
方法一:模拟工业“侯氏制碱法”制取:(原理NaCl+H2O+CO2+NH3 = NaHCO3↓+NH4Cl)
第一步: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在仪器内装人药品。
第二步:让某一装置先发生反应,直到产生的气体不能再在Ⅲ中溶解,再通入另一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片刻后,Ⅲ中出现固体。继续向Ⅲ中通入两种气体,直到不再有固体产生。
第三步:分离Ⅲ中所得的混合物,得到NaHCO3固体。
第四步: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某固体粉末,有NH4Cl晶体析出。

(1)图中所示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f;e接________;b接_________(填接口编号)。
(2)I中盛放稀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IV中应选用的液体为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步中让_____________ (填序号)装置先发生反应。
(4)第四步中所加固体粉末为________。所得的晶体中常含有少置的NaCl和NaHCO3(约占5%~8%),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不使用其他任何试剂,证明所得晶体大部分是NH4Cl。简要写出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把CO2通人饱和Na2CO3溶液制取NaHCO3。装置如下图所示(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5)请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中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
(6)当C中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时,停止实验,将固体过滤、洗涤、干燥备用。为确定固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设计方案如下(取一定量的固体,配成溶液作为样液,其余固体备用):
①方案1:取样液与澄清的Ca(OH)2溶液混合,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小组对现象产生的原理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方案2:取样液与BaCl2溶液混合,出现白色沉淀并有气体产生。
实验小组认为固体中存在NaHCO3,其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依据下列方法回答问题:
方法一:模拟工业“侯氏制碱法”制取:(原理NaCl+H2O+CO2+NH3 = NaHCO3↓+NH4Cl)
第一步:连接好装置,检验气密性,在仪器内装人药品。
第二步:让某一装置先发生反应,直到产生的气体不能再在Ⅲ中溶解,再通入另一装置中产生的气体,片刻后,Ⅲ中出现固体。继续向Ⅲ中通入两种气体,直到不再有固体产生。
第三步:分离Ⅲ中所得的混合物,得到NaHCO3固体。
第四步: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某固体粉末,有NH4Cl晶体析出。

(1)图中所示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f;e接________;b接_________(填接口编号)。
(2)I中盛放稀盐酸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IV中应选用的液体为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步中让_____________ (填序号)装置先发生反应。
(4)第四步中所加固体粉末为________。所得的晶体中常含有少置的NaCl和NaHCO3(约占5%~8%),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不使用其他任何试剂,证明所得晶体大部分是NH4Cl。简要写出操作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把CO2通人饱和Na2CO3溶液制取NaHCO3。装置如下图所示(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5)请结合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中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
(6)当C中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时,停止实验,将固体过滤、洗涤、干燥备用。为确定固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设计方案如下(取一定量的固体,配成溶液作为样液,其余固体备用):
①方案1:取样液与澄清的Ca(OH)2溶液混合,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小组对现象产生的原理进行分析,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方案2:取样液与BaCl2溶液混合,出现白色沉淀并有气体产生。
实验小组认为固体中存在NaHCO3,其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