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6题)
1.
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 陈述Ⅰ | 陈述Ⅱ |
A | Si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 | Si可用于制备光导纤维 |
B | 铁比铜活泼 | 铜板上的铁钉在潮湿空气中容易生锈 |
C | 蛋白质和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 蛋白质和淀粉水解最终产物均是葡萄糖 |
D | 汽油和植物油都属于烃 | 汽油和植物油都可以燃烧 |
A.A | B.B | C.C | D.D |
2.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 | 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 非金属性:Cl>Si |
B | 向MnO2中滴入浓盐酸 | 有黄绿色气体产生 | 氧化性:MnO2>Cl2 |
C | 向A溶液中滴加硝酸,再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成红色 | A溶液中一定有Fe3+ |
D | 向鸡蛋白溶液中滴入HgCl2溶液 | 有白色沉淀 | 蛋白质发生盐析 |
A.A | B.B | C.C | D.D |
3.
化学与生活、生产、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煤的液化、石油的裂化和油脂的皂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
B.糖、油脂和蛋白质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 |
C.静电除尘、燃煤固硫和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 |
D.将秸秆就地充分燃烧,可避免秸秆腐烂造成环境污染 |
4.
下列有关金属的工业制法中,正确的是
A.以海水为原料制得精盐,再电解精盐的水溶液制取钠 |
B.用海水、石灰乳等为原料,经一系列过程制得氧化镁,用 H2还原氧化镁制得镁 |
C.以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等为原料,通过反应产生的CO在高温下还原铁矿石制得铁 |
D.从铝土矿中获得氧化铝再制得氯化铝固体,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得到铝 |
5.
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
B.《抱朴子》中“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是可溶性铜盐 |
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
D.《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
6.
下列解析不科学的是()
A.“水滴石穿”主要是溶解了CO2的雨水与CaCO3长期作用生成了可溶性的Ca(HCO3)2的缘故。 |
B.长期盛放NaOH溶液的滴瓶不易打开,是因为NaOH与瓶中的CO2反应导致瓶内气体减少形成“负压”的缘故。 |
C.严格地讲,“通风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防污染手段,因为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没有得到转化或吸收。 |
D.“雨后彩虹”、“海市蜃楼”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光学现象,也与胶体的知识有关。 |
2.选择题- (共1题)
7.
现有一种碱性调味液,是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溶液.为了测定碱性调味液中碳酸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取三份碱性调味液各100g,分别缓慢加入到20g、40g和60g某盐酸中,测得三组实验数据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
盐酸的质量/g | 20 | 40 | 60 |
生成气体的质量/s | 2.2 | 4.4 | 5.5 |
根据实验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3.多选题- (共1题)
8.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根据在相同的温度下NaHCO3溶解度比NaCl、Na2CO3、NH4HCO3和NH4Cl的溶解度都小的性质,运用CO2+NH3+H2O+NaCl→NaHCO3↓+NH4Cl的反应原理制备纯碱.下面是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气体是CO2,B气体是NH3 |
B.第Ⅲ步得到的晶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
C.第Ⅲ步操作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
D.第Ⅳ步操作的主要过程有溶解、蒸发、结晶 |
4.填空题- (共2题)
9.
(1)欲区分葡萄糖和蔗糖,应选用_______(填字母)。
A.蒸馏水 B.银氨溶液 C.盐酸
欲区分
和
,应选用_____ (填字母)。
A.KMnO4溶液 B.溴水 C.Na2CO3溶液
(2)欲除去混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应选用__________(填试剂),然后__________(填方法);
欲除去混在乙醇中的水,应选用__________(填试剂),然后__________(填方法)。
(3)科学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组合转化”技术的研究,把过多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益于人类的物质。
①如果将CO2和H2以1︰4的比例混合,通人反应器,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可获得一种重要的能源。请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CO2 +4H2→________+2H2O
②若将CO2和H2以1︰3的比例混合,使之发生反应生成某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则生成的该重要化工原料可能是____ (填字母)。
A.烷烃 B.烯烃 C.芳香烃
A.蒸馏水 B.银氨溶液 C.盐酸
欲区分


A.KMnO4溶液 B.溴水 C.Na2CO3溶液
(2)欲除去混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应选用__________(填试剂),然后__________(填方法);
欲除去混在乙醇中的水,应选用__________(填试剂),然后__________(填方法)。
(3)科学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组合转化”技术的研究,把过多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益于人类的物质。
①如果将CO2和H2以1︰4的比例混合,通人反应器,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可获得一种重要的能源。请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CO2 +4H2→________+2H2O
②若将CO2和H2以1︰3的比例混合,使之发生反应生成某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则生成的该重要化工原料可能是____ (填字母)。
A.烷烃 B.烯烃 C.芳香烃
10.
(1)写出制取硝基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镁铝氢氧化钠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备很多化工产品,比如可以制备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写出碱性条件下,由氯化铁制备高铁酸钾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写出工业制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镁铝氢氧化钠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备很多化工产品,比如可以制备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写出碱性条件下,由氯化铁制备高铁酸钾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写出工业制漂白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题- (共1题)
11.
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很多种途径,常见的3种方法是:
方法一:将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纯净的氮气和铜;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1)方法一:制氮气所需的氨气可以用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得到,此反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选填装置编号)。请写出生石灰在此反应中的两个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法二: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__________(选填装置编号)中加入____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3)方法三:制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与溶剂。在制取氮气的3种方法中,联合使用方法一和方法二与单独使用方法三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请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
(5)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 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方法三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0‰左右。若上述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
方法一:将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纯净的氮气和铜;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1)方法一:制氮气所需的氨气可以用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得到,此反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选填装置编号)。请写出生石灰在此反应中的两个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法二: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__________(选填装置编号)中加入____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3)方法三:制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与溶剂。在制取氮气的3种方法中,联合使用方法一和方法二与单独使用方法三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请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评价:______________。
(5)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 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方法三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0‰左右。若上述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6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1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