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7题)
1.
历史上最早应用的还原性染料是靛蓝,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能从蓝草中提取这种染料,比欧洲早1500多年。靛蓝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靛蓝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靛蓝由碳、氢、氧、氮4种元素组成 | B.它的分子式是C16H10N2O2 |
C.分子中所有原子都能共平面 | D.该物质属于环状化合物 |
2.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12C、13C、14C是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 |
B.H2S的电子式可表示为![]() |
C.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而熔沸点逐渐升高 |
D.NaHSO4在熔融状态下不仅破坏了离子键,还破坏了共价键 |
3.
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W元素的单质是最轻的气体,X的气态氢化物能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Y所在的族序数等于周期数,W、Z元素的最高正价之和等于X、Y元素的最高正价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简单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X>Z |
B.离子半径:Z>Y>X>W |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Z>X>Y |
D.W、X、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 |
4.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馏和干馏都是利用物质沸点不同而将物质分离的方法 |
B.用淀粉和水直接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 |
C.除去乙醇中的乙酸,可先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进行分液 |
D.将硫酸铜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到CuSO4·5H2O |
6.
下列实验设计及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所示的实验,探究氧化性:KMnO4>Cl2>I2 |
B.图乙所示的实验,根据小试管中液面的变化判断铁钉发生析氢腐蚀 |
C.图丙所示的实验,根据温度计读数的变化用稀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测定中和热 |
D.图丁所示的实验,根据试管中液体颜色的变化比较Cl2、Fe3+、I2的氧化性强弱 |
7.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预测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或解释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 预测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解释 |
A | 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的氯水和苯,振荡、静置 | 溶液上层呈橙红色 | Br-还原性强于Cl- |
B | 向淀粉的酸性水解液中滴入少量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 |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
C | 白铁皮(镀锌铁)出现刮痕后浸泡在饱和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该过程未发生原电池反应 |
D
| 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少量稀盐酸 | 立即有气体逸出 | CO32-+2H+=H2O+ CO2↑ |
A.A | B.B | C.C | D.D |
2.实验题- (共1题)
8.
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盐,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某课外活动小组拟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某样品中NaNO2的质量分数:称取1.0g该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水溶解,然后用0.1000mol/L的KMnO4溶液(适量稀H2SO4酸化)进行测定,并重复上述操作2-3次。回答下列问题:
(1)滴定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若滴定终点时平均消耗20.00mL标准溶液,该样品中NaN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4)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
(5)该小组还想设计实验证明:酸性条件下NaNO2具有氧化性,实验操作为___________。
(1)滴定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若滴定终点时平均消耗20.00mL标准溶液,该样品中NaN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4)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测定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___。
A.滴定结束后,滴定管尖嘴处有一悬挂液滴 |
B.滴定管尖嘴部分滴定前有气泡,滴定终了无气泡 |
C.滴定前仰视滴定管刻度线,滴定终点平视刻度线 |
D.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待测液进行滴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7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