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等杂质)是提取铝的原料,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__。
(2)流程图中固体B的成分为__,流程图中试剂X为__。
(3)为验证滤液A含Fe3+,可取少量滤液A滴加__溶液,溶液显红色。
(4)通入过量的CO2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
(5)现有102 t含氧化铝50%的铝土矿,理论上可炼出__t金属铝。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滤操作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__。
(2)流程图中固体B的成分为__,流程图中试剂X为__。
(3)为验证滤液A含Fe3+,可取少量滤液A滴加__溶液,溶液显红色。
(4)通入过量的CO2时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
(5)现有102 t含氧化铝50%的铝土矿,理论上可炼出__t金属铝。
2.单选题- (共12题)
3.
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CH4+Cl2![]() |
B.CH2=CH2+HCl →CH3CH2Cl |
C.CH3CH2OH+HBr![]() |
D.2CH3CH3+7O2![]() |
8.
甲、乙、丙、丁四种元素位于同一短周期,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甲<乙<丙 |
B.最外层电子数:丙>丁 |
C.若甲、乙、丙均是金属,则氢氧化物碱性:甲<乙<丙 |
D.若乙的最高价含氧酸为强酸,则丙是活泼非金属元素 |
10.
在某未知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该未知溶液中含有( )
A.Cl-,SO42- | B.Cl-,NO3- |
C.Cl-,CO32- | D.Cl-,OH- |
11.
实验室有几瓶显酸性的溶液,4位同学选择了其中四瓶测定其中所含的较大浓度的离子,他们的结论一定错误的是( )
A.Fe3+、Al3+、Cl-、Br- | B.Fe2+、Cu2+、![]() ![]() |
C.Na+、K+、![]() | D.Mg2+、Cu2+、Cl-、![]() |
12.
合理利用燃料减小污染符合“绿色奥运”理念,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是将水变为油的新型燃料 |
B.氢气是具有热值高、无污染等优点的燃料 |
C.乙醇是比汽油更环保、不可再生的燃料 |
D.石油和煤是工厂经常使用的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
13.
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错误的是
A.CO2、SO2、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
B.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
C.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
D.大量焚烧田间秸秆会污染空气 |
3.选择题- (共1题)
4.填空题- (共1题)
15.
碱金属元素包括锂、钠、钾、铷、铯、钫等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ⅠA族。
(1)画出下列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锂____________;②钠__________;③钾__________;④铷__________。
(2)比较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①它们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画出下列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锂____________;②钠__________;③钾__________;④铷__________。
(2)比较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①它们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它们在结构上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题- (共4题)
16.
实验室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溴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烧瓶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烧瓶口垂直的一段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锥形瓶C中盛放四氯化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可向锥形瓶C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________,则能证明。另一种验证的方法是向锥形瓶C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成的溴苯因溶有未反应的溴而显褐色,提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瓶中,充分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烧瓶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烧瓶口垂直的一段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锥形瓶C中盛放四氯化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证明苯和液溴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可向锥形瓶C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________,则能证明。另一种验证的方法是向锥形瓶C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成的溴苯因溶有未反应的溴而显褐色,提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时,将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瓶中,充分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SO2并验证SO2的某些性质的装置,请回答:

(1)在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的实验现象为石蕊溶液____________,此实验证明SO2具有____________的性质。
(3)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4)③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__性。
(5)④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证明SO2有______性。
(6)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

(1)在⑥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的实验现象为石蕊溶液____________,此实验证明SO2具有____________的性质。
(3)②中的品红溶液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性。
(4)③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SO2有____________性。
(5)④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证明SO2有______性。
(6)⑤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
18.
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的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经检验完毕)实验过程如图:

Ⅰ.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形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阳离子。
Ⅴ.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过程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步骤Ⅲ中溶液变黄的离子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写试剂化学式)检验氧化产物,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说明氧化性Fe3+>SO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Cl2>Fe3+>SO2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

Ⅰ.打开弹簧夹K1~K4,通入一段时间N2,再将T形导管插入B中,继续通入N2,然后关闭K1、K3、K4。
Ⅱ.打开活塞a,滴加一定量的浓盐酸,给A加热。
Ⅲ.当B中溶液变黄时,停止加热,夹紧弹簧夹K2。
Ⅳ.打开活塞b,使约2 mL的溶液流入D试管中,检验其中的阳离子。
Ⅴ.打开弹簧夹K3、活塞c,加入70%的硫酸,一段时间后夹紧弹簧夹K3。
Ⅵ.更新试管D,重复过程Ⅳ,检验B溶液中的离子。
(1)过程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中浸润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步骤Ⅲ中溶液变黄的离子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写试剂化学式)检验氧化产物,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说明氧化性Fe3+>SO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完成了上述实验,他们的检测结果一定能够证明氧化性Cl2>Fe3+>SO2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

19.
石蜡油分解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试管①中加入石蜡油和氧化铝;试管②放在冷水中;试管③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管④中加入溴水。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中加入氧化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②内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③中看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④中看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本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①中加入氧化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②内看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③中看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④中看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本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