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A(C2H2)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制备高分子化合物PVB和IR的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略去)如下:

已知:
Ⅰ.醛与二元醇可生成环状缩醛:
Ⅱ.CH≡CH与H2加成,若以Ni、Pt、Pd做催化剂,可得到烷烃;若以Pd-CaCO3-PbO做催化剂,可得到烯烃。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B中含氧官能团是_________________ 。
(3)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4)D和IR的结构简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RCHO+R’CH2CHO
+H2O (R、R’表示烃基或氢)
以A为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D,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Ⅰ.醛与二元醇可生成环状缩醛:

Ⅱ.CH≡CH与H2加成,若以Ni、Pt、Pd做催化剂,可得到烷烃;若以Pd-CaCO3-PbO做催化剂,可得到烯烃。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B中含氧官能团是_________________ 。
(3)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4)D和IR的结构简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RCHO+R’CH2CHO


以A为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D,写出合成路线(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题- (共1题)
2.
Li—CuO二次电池的比能量高、工作温度宽,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军事和空间领域。
(1)Li—CuO电池中,金属锂做_______极 。
(2)比能量是指消耗单位质量的电极所释放的电量,用来衡量电池的优劣。比较Li、Na、Al分别作为电极时比能量的大小:____________。
(3)通过如下过程制备CuO。

①过程Ⅰ,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Ⅱ产生Cu2(OH)2CO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程Ⅱ,将CuSO4溶液加到Na2CO3溶液中,研究二者不同物质的量之比与产品纯度的关系(用测定铜元素的百分含量来表征产品的纯度),结果如下:
已知:Cu2(OH)2CO3中铜元素的百分含量为57.7%。

二者比值为1:0.8时,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过程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Li—CuO二次电池以含Li+的有机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其工作原理示意如下。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Li—CuO电池中,金属锂做_______极 。
(2)比能量是指消耗单位质量的电极所释放的电量,用来衡量电池的优劣。比较Li、Na、Al分别作为电极时比能量的大小:____________。
(3)通过如下过程制备CuO。

①过程Ⅰ,H2O2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Ⅱ产生Cu2(OH)2CO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程Ⅱ,将CuSO4溶液加到Na2CO3溶液中,研究二者不同物质的量之比与产品纯度的关系(用测定铜元素的百分含量来表征产品的纯度),结果如下:
已知:Cu2(OH)2CO3中铜元素的百分含量为57.7%。

二者比值为1:0.8时,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_____________,产生该杂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过程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Li—CuO二次电池以含Li+的有机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其工作原理示意如下。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共4题)
3.
混合动力汽车(HEV) 中使用了镍氢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M 为储氢合金,MH 为吸附了氢原子的储氢合金,KOH 溶液作电解液。关于镍氢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充电时,阴极附近pH 降低 |
B.电动机工作时溶液中OH-向甲移动 |
C.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NiOOH+H2O+e- =Ni(OH)2+OH- |
D.电极总反应式为:MH+NiOOH![]() |
4.
已知伞形酮可用雷琐苯乙酮和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分子雷琐苯乙酮含有3个碳碳双键 |
B.苹果酸的一种缩聚产物是![]() |
C.1mol伞形酮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2mol NaOH |
D.雷琐苯乙酮、苹果酸、伞形酮都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
5.
向 FeCl3溶液中加人Na2SO3溶液,测定混合后溶液 pH 随混合前溶液中
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实验发现:

①a点溶液透明澄清,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后,立即产生灰白色沉淀,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②c点和d点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无气体逸出。取其上层清液滴加 NaOH 溶液后无明显现象,滴加 KSCN 溶液显红色。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①a点溶液透明澄清,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后,立即产生灰白色沉淀,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②c点和d点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无气体逸出。取其上层清液滴加 NaOH 溶液后无明显现象,滴加 KSCN 溶液显红色。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向 a 点溶液中滴加 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
B.b点较 a 点溶液 pH 升高的主要原因:2Fe3++SO32-+H2O=2Fe2++SO42-+2H+ |
C.c点溶液中发生的主要反应:2Fe3++3SO32-+6H2O=2Fe(OH)3↓+3H2SO3 |
D.向d 点上层清液中滴加 KSCN 溶液,溶液变红;再滴加 Na0H 溶液,红色加深 |
6.
完成下列实验,所选装置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实验 目的 | 实验室 制备乙烯 | 分离苯和溴苯的混合物(沸点:苯为80.1℃,溴苯为156.2℃) | 分离KCl和NH4Cl固体混合物 | 实验室用纯碱和稀硫酸制备二氧化碳 |
实验 装置 | ![]() | ![]() | ![]() | ![]() |
A.A | B.B | C.C | D.D |
4.实验题- (共1题)
7.
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
①取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___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
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变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 取样时间/min | 现象 |
ⅰ | 3 |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ⅱ | 30 | 产生白色沉淀;较3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 min时加深 |
ⅲ | 120 | 产生白色沉淀;较30 min时量少;溶液红色较30 min时变浅 |
(资料:Ag+与SCN-生成白色沉淀AgSCN)
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
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
假设c:酸性溶液中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d:根据_____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下列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____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______,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综合题:(1道)
单选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