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28684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1

1.单选题(共5题)

1.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有人设计如下步骤:①将海带灼烧成灰,在灰中加水搅拌;②加四氯化碳充分振荡静置;③通入氯气;④过滤;⑤用分液法分离液体混合物。合理操作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③②⑤
2.
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是(  )
A.硝酸钠和氢氧化钠B.二氧化锰和氧化铜
C.氯化钾和二氧化锰D.碳酸钾和氯化钙
3.
对下列未知盐的稀溶液所含离子的检验中,作出的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先加入氯化钡溶液时不产生沉淀,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时,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可判定含有Cl
B.先加稀盐酸酸化时没有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判定含有SO42-
C.加入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可判定含有Mg2+
D.加入盐酸后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此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判定一定含有CO32-
4.
如果你家里的食盐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泥沙,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最简便的分离方法是(    )
A.AB.BC.CD.D
5.
现有①MgSO4 ②Ba(NO3)2 ③NaOH ④CuCl2四种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可鉴别出来,鉴别的先后顺序是(  )
A.④③①②B.③④①②C.②①③④D.③④②①

2.实验题(共3题)

6.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Cl2的性质,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实验室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装置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装置Ⅳ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在装置Ⅲ中(a是干燥的品红试纸,b是潮湿的品红试纸)观察到b的红色褪去,但是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这一实验目的,你认为还需在上图装置_______与_____________之间添加下图中的_____________装置(填序号),该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5)装置V的目的是防止尾气污染空气,写出装置V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6)将8.7 g MnO2与含HCl 14.6 g的浓盐酸共热制Cl2,甲同学认为可制得Cl2 7.1 g,乙同学认为制得Cl2的质量小于7.1 g,你认为__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7.
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NaCl固体,但现在只有混有Na2SO4、NH4HCO3的NaCl固体混合物。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提取纯净的NaCl固体。(已知:NH4HCO3NH3↑+CO2↑+H2O)

如果此方案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①可选择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多选题)
A.酒精灯    B. 蒸馏烧瓶    C. 坩埚
(2)操作②不用硝酸钡溶液,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42− 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加的是(________)
A.Na2CO3溶液 B.K2CO3溶液   C.  NaNO3溶液
(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多选题)
A.除去过量的BaCl2溶液
B.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
C. 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HCl
8.
现欲用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浓度为1 mol·L−1的稀硫酸480 mL。
(1)从下列用品中选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_______(填序号)。
A.1000 mL烧杯    B.100 mL烧杯 C.10 mL量筒 
D.50 mL量筒 E.500 mL容量瓶 F.1000 mL容量瓶 
G.广口瓶 H.托盘天平  
(2)除选用上述仪器外,还缺少的必要仪器或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
(3)需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保留3位有效数字)
(4)配制时,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请在下列横线填写所缺步骤的名称: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转移、_______、摇匀。
(5)下列情况中,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无影响的是______。
A.将量筒中的浓硫酸转入烧杯后,未用水洗涤量筒
B.稀释浓硫酸后立即转入容量瓶
C.定容时加水不慎超过刻度线
D.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E.容量瓶未经干燥就使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5道)

    实验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