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碳捕捉技术”常用于去除或分离气流中的二氧化碳。
Ⅰ.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制备液体燃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用二氧化碳制备甲醇(CH3OH)的反应如下图: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该反应说明CO2具有___________性(填“氧化”或“还原”)。若有1mol甲醇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mol。
Ⅱ.利用NaOH溶液“捕提"CO2的基本过程如下图(部分条件及物质已略去):

(1)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O+H2O=Ca(OH)2和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反应炉中,涉及反应的化学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Ⅰ.2017年,中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制备液体燃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用二氧化碳制备甲醇(CH3OH)的反应如下图: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该反应说明CO2具有___________性(填“氧化”或“还原”)。若有1mol甲醇生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__mol。
Ⅱ.利用NaOH溶液“捕提"CO2的基本过程如下图(部分条件及物质已略去):

(1)反应分离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aO+H2O=Ca(OH)2和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反应炉中,涉及反应的化学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6题)
3.
下列去除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NaCl固体(I2):充分加热 |
B.Fe粉(Al):加入足量NaOH溶液,溶解后过滤 |
C.SiO2固体(CaO):加入足量稀HCl,溶解后过滤 |
D.CO2气体(HCl):通入饱和Na2CO3溶液,洗气后干燥 |
4.
用容量瓶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溶液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容量瓶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漏液 |
B.容量瓶定容时俯视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 |
C.没有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 |
D.配制480mL0.1mol/L的盐酸,需用10mol/L的浓盐酸4.8mL |
5.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内容 |
A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SO42-离子 | 向溶液中加人稀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
B |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H4+ | 向盛有该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加热,在试管口放置湿润的淀粉KI试纸,观察试纸是否变蓝 |
C | 证明Na2O2与CO2是放热反应 | 用脱脂棉包裹Na2O2,放入充满CO2的集气 瓶中,观察棉花是否燃烧 |
D | 证明Na与水反应有碱性物质生成 | 取金属Na,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切下黄豆大小的Na,小心放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 |
A.A | B.B | C.C | D.D |
7.
经过多方努力,郑州市的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加装尾气处理装置可以减少有害尾气的排放。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O2是该过程的中间产物 |
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为CO和NO |
C.NO和O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
D.该催化转化的总反应方程式:2NO+O2+4CO![]() |
3.实验题- (共1题)
8.
用下图装置可以完成一系列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及加热装置已略去),不考虑①②③中物质间的相互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装置A选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Cl2气体,装置B中的三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请填写表中空白:
(2)若装置A选用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气体,装置B中的三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请填写表中空白:

(1)若装置A选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Cl2气体,装置B中的三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请填写表中空白:
B中棉花的位置 | ① | ② | ③ |
所蘸试剂 | 石蕊溶液 | 淀粉KI溶液 | 浓氨水 |
现象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 ________ | ________ | 3Cl2+8NH3=6NH4Cl+N2 |
(2)若装置A选用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气体,装置B中的三处棉花依次做了如下处理。请填写表中空白:
B中棉花的位置 | ① | ② | ③ |
所蘸试剂 | H2S溶液 | 酸性KMnO4溶液 | 品红溶液 |
现象 | ________ | ________ | 褪色 |
体现SO2的性质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