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先有一瓶无色澄清溶液,可能由Na+、K+、NH4+、Fe2+、SO42-、I-、CO32-、Cl-、SO32-、MnO4-中的几种组成,请根据以下实验步骤及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取适量待测液,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得到溶液A,并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步骤二:向溶液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和BaCl2溶液,得到溶液B、白色沉淀及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步骤三:向溶液B中通入适量Cl2,得到黄褐色溶液C。
(1)下列有关该溶液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步骤三得到黄褐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原溶液中先加入足量的盐酸,再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并加热,也能得出步骤一、步骤二相同的结论。
(4)对于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的阳离子,确认其存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一:取适量待测液,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得到溶液A,并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步骤二:向溶液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和BaCl2溶液,得到溶液B、白色沉淀及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步骤三:向溶液B中通入适量Cl2,得到黄褐色溶液C。
(1)下列有关该溶液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一定存在SO42-、I-、NH4+、SO32- |
B.一定不存在Fe2+、CO32-、MnO4- |
C.可能存在CO32-、Cl-、Na+、K+、 |
D.可用AgNO3溶液确认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l- |
(3)若向原溶液中先加入足量的盐酸,再加入足量的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并加热,也能得出步骤一、步骤二相同的结论。
(4)对于溶液中还可能存在的阳离子,确认其存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6题)
3.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某种离子,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
A.向某溶液中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O42- |
B.向某溶液中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Cl- |
C.向某溶液中加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证明有NH4+ |
D.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有CO32- |
4.
下列仪器和装置,用橡胶管经过简单连接,可制备收集多种不同的纯净、干燥的气体 (考虑尾气吸收)。关于这些装置的连接方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备收集CO2:b→f→d→e |
B.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备收集H2:b→c→g |
C.实验室利用H2O2与二氧化锰制备收集O2:a→c→e |
D.实验室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反应制备收集NH3:b→d→e |
6.
下列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足量的Mg与0.5mol·L-1的稀硝酸200mL |
B.足量的Cu与5mol·L-1的硫酸400mL |
C.足量的Al与0.3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200mL |
D.足量的Mg与0.5mol·L-1的稀盐酸200mL |
3.实验题- (共2题)
8.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铜跟浓硫酸反应,探究SO2的部分性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B中广口瓶内应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水 ②饱和的NaHSO3溶液 ③NaOH溶液 ④酸性KMnO4
(3)装置C和D中产生的现象相同,但原因却不同。C中是由于S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使碱性减弱,而D中则是由于SO2具有____________性。
(4)装置D中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棉花中应浸有一种液体,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5)若实验中用一定质量的铜片和25.0 mL 18.0 mol·L-1的浓硫酸在加热条件充分反应,最终铜片与硫酸均有剩余。假定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设剩余硫酸的浓度为d mol·L-1,现向反应后溶液中缓慢加入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直到剩余铜片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消耗硝酸钾____________mol(用含d的代数式表示)。
(6)SO2气体为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可以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为了验证A中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取A中的溶液,分成两份,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①: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方案②:往第二份试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上述方案不合理的是_________,(填①或②)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7)在上述装置中能表明SO2的还原性强于I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B中广口瓶内应盛放的液体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水 ②饱和的NaHSO3溶液 ③NaOH溶液 ④酸性KMnO4
(3)装置C和D中产生的现象相同,但原因却不同。C中是由于S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使碱性减弱,而D中则是由于SO2具有____________性。
(4)装置D中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棉花中应浸有一种液体,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5)若实验中用一定质量的铜片和25.0 mL 18.0 mol·L-1的浓硫酸在加热条件充分反应,最终铜片与硫酸均有剩余。假定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设剩余硫酸的浓度为d mol·L-1,现向反应后溶液中缓慢加入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直到剩余铜片恰好完全反应,反应消耗硝酸钾____________mol(用含d的代数式表示)。
(6)SO2气体为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探究SO2气体还原Fe3+、I2可以使用的药品和装置如图所示:

在上述装置中通入过量的SO2,为了验证A中SO2与Fe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取A中的溶液,分成两份,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方案①:往第一份试液中加入少量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
方案②:往第二份试液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上述方案不合理的是_________,(填①或②)不合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7)在上述装置中能表明SO2的还原性强于I2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9.
同学们在实验室里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制取Cu(NO3)2,并在此基础上探究Cu(NO3)2的化学性质。
(1)甲组同学直接用铜屑与稀硝酸反应制取Cu(N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2)乙组同学查阅了硝酸铜晶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图),据此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先将铜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再将灼烧后的物质与适量稀HNO3反应,欲从反应后的溶液中得到Cu(NO3)2晶体,依次进行的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乙组同学认为此方案优于甲组的方案,理由之一是_____。

(3)丙组同学用Cu(NO3)2晶体,探究其热稳定性,实验装置如下所示。(夹持装置和加热仪器未画出)

①充分加热Cu(NO3)2晶体一段时间后,观察到U形管中气体变为红棕色,红棕色气体是____________。
②集气瓶中最终收集到的气体颜色是____________,U形管中进入集气瓶后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
③欲证明试管中残留的黑色粉末是CuO[假设Cu(NO3)2晶体已全部分解],实验方案是___。
④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
(1)甲组同学直接用铜屑与稀硝酸反应制取Cu(N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2)乙组同学查阅了硝酸铜晶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图),据此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先将铜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再将灼烧后的物质与适量稀HNO3反应,欲从反应后的溶液中得到Cu(NO3)2晶体,依次进行的操作是:蒸发浓缩、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乙组同学认为此方案优于甲组的方案,理由之一是_____。

(3)丙组同学用Cu(NO3)2晶体,探究其热稳定性,实验装置如下所示。(夹持装置和加热仪器未画出)

①充分加热Cu(NO3)2晶体一段时间后,观察到U形管中气体变为红棕色,红棕色气体是____________。
②集气瓶中最终收集到的气体颜色是____________,U形管中进入集气瓶后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
③欲证明试管中残留的黑色粉末是CuO[假设Cu(NO3)2晶体已全部分解],实验方案是___。
④由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单选题:(6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