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三校(郎溪中学、宣城二中、广德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28052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30

1.综合题(共1题)

1.
已知X、Y、Z、W是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4种主族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未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工业上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其单质;元素Y 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的3倍;Z元素+2价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W的单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
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W在周期表中位于第 ________周期,第 ________族。
(2)从空气中获得的X元素单质的电子式: ________。
(3)比较Y与Z形成的简单(单原子)离子的半径相对大小: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4)管道工人曾经用X的氢化物检验W单质是否泄漏。W单质能将X从其气态氢化物中置换出来。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W单质泄漏时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

2.单选题(共6题)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氟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C.硅元素适合作半导体材料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3.
元素周期律表明
A.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逐渐增加
B.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元素的化学性质会不断重复
C.与碱金属相比,其相邻主族的(碱土)金属具有更小的密度和硬度
D.卤素氢化物的稳定性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4.
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1、6、7。X-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Y、Z和W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X、Z、W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1、4、6
B.原子半径的大小为Y﹥Z﹥W
C.元素的非金属性顺序为W﹥Z﹥X
D.Y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5.
下列各组中两种微粒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A.S2-和Al3+B.CO和N2C.H3O+和OH-D.NH3和NH4+
6.
一种铂(Pt)原子的质量数是196,质子数比中子数少40。该原子的核素符号是
A.B.C.D.
7.
下列物质中,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A.氨B.二氧化碳C.过氧化钠D.次氯酸

3.实验题(共1题)

8.
为探究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设计如下实验。
(1)填写各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选填相应序号;不重复选)。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________

将磨去表面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加入2mL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加热至水沸腾。
 ________ 

将磨去表面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投入2mL 1 mol/L盐酸中。
 ________

将磨去表面氧化膜的一小片铝投入2mL 1 mol/L盐酸中。
 ________
 
A.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B.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D.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2)实验④:向1mL 1 mol/L AlCl3溶液中滴加2 mol/L 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该实验现象: ________、 ________。
(3)实验⑤:在试管中加入3~5 mL Na2SiO3溶液,逐滴加入稀硫酸,边加边振荡。观察试管中出现白色凝胶。相应化学方程式: ________,证明酸性:________﹥ (用化学式表示)。
(4)实验⑥: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观察试管中出现黄色沉淀。相应离子方程式: ________,证明氧化性: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通过以上实验和讨论,推断钠、镁、铝的金属性逐渐 ___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硅、硫、氯的非金属性逐渐 ________(选填“增强”或“减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6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